换成纯电车后,才知道的3个真相_以前被忽悠了,现在真香了

如今这年头,聊起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那可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很多人攒了半天钱,到了车市门口,反倒犯了难。

特别是要在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包括增程)之间做个选择,那纠结程度,不亚于决定人生大事。

不少朋友一听纯电动,心里头就直打鼓,总觉得那玩意儿不靠谱,万一跑长途半路趴窝了怎么办?

换成纯电车后,才知道的3个真相_以前被忽悠了,现在真香了-有驾

冬天续航打骨折又怎么办?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能加油又能充电的混动车最稳妥,像是个万无一失的选择。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很多从混动车换到纯电车的车主,事后回想起来,都拍着大腿说,以前真是自己吓唬自己,被一些老观念给忽悠瘸了。

咱们先得把一件事弄明白,混动车主和纯电车主,他们担心的事儿,压根就不是一码事。

很多人以为混动车主高枕无忧,实际上,他们的那种纠结和烦恼,是从把车提回家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而且是一种双重的、持续的心理负担。

你想想看,当初买混动车是为了啥?

不就是图个“既能马儿跑,又能马儿不吃草”嘛。

想着平时上下班用电,省钱又安静;真要出远门了,一箱油又能让你跑遍天涯海角。

这听起来简直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可实际用起来,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既要又要”的背后,是“两头都操心”。

先说用电这头。

换成纯电车后,才知道的3个真相_以前被忽悠了,现在真香了-有驾

市面上大部分混动车,为了控制成本和车重,装的电池并不大,标称的纯电续航里程可能有个一百大几十公里,听着好像足够日常通勤了。

但这个数字,你得打个折来看,而且是狠狠地打折。

夏天开个空调,冬天开个暖气,再稍微跑快一点,那电量掉得比你的心跳还快。

标称200公里的续航,能扎扎实实跑个150公里,都得算是厂家厚道了。

这就造成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你几乎每天都得想着充电这件事,一回到家就得找充电桩,生怕第二天纯电里程不够用。

心里总有根弦绷着,电量低于一个数值,比如30%,就开始发慌。

这种对电量的时时在意,比纯电车主可难受多了。

因为纯电车主知道自己没退路,会提前规划好,而混动车主心里总想着“反正我还有油”,但又不舍得用。

这就引出了第二重烦恼:烧油的心疼。

当电池电量耗尽,发动机“轰”的一声启动介入时,那种体验上的落差是巨大的。

车子瞬间从一个安静平顺的“电动绅士”,变成了一个带着噪音和震动的“燃油大汉”。

有些车型匹配得不好,发动机介入时还会有明显的顿挫感,就好像有人从后面推了你一把。

换成纯电车后,才知道的3个真相_以前被忽悠了,现在真香了-有驾

但这还只是体感上的不爽,更核心的是心理上的不平衡。

混动车因为身上背着沉重的电池和电机系统,在没电的状态下,它的油耗其实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还要高。

车主心里那本账算得可清楚了:“我买这车就是为了省钱,现在用油跑,一公里成本比邻居家的纯油车还贵,那我买它干嘛?”于是,你就会看到一个特别滑稽的场景:很多混动车主,油箱里明明是满的,可开车时脚下却小心翼翼,油门踩得比谁都轻,生怕把那台“油老虎”发动机给唤醒了。

这种纠结在高速服务区会演变成一种公开的“酷刑”。

现在新建的服务区,快充桩越来越多,很多纯电车都支持800V高压快充,充电速度飞快。

人家往那一停,去上了个厕所,买了杯咖啡,回来一看,电量充了一大半,拔枪就走,整个过程也就二三十分钟。

而你的混动车呢?

因为电池容量小,而且车辆的充电系统本身就没按那么高的标准设计,快充功率可能被死死地限制在几十千瓦。

于是,你在那儿占着一个宝贵的快充桩,吭哧吭哧地充一个多小时,眼瞅着后面排队的纯电车主,那眼神都能把你的车窗玻璃给瞪出火星子来。

所以,有家车企的高管就直言不讳地讲过,他们后台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混动车主,日常用车场景里,基本就是把车当纯电车开的。

那么,当初多花几万块钱买来的那套发动机和油箱,不就成了一个又重又贵、还增加油耗的“装饰品”吗?

反过来看纯电车主,他们的日子反倒过得越来越“佛系”了。

换成纯电车后,才知道的3个真相_以前被忽悠了,现在真香了-有驾

以前大家担心的续航问题,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过去式。

你现在去市场上看,咱们国家自己品牌的纯电新车,续航里程没有600公里的,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卖。

600公里的续航是什么概念?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每天上下班通勤也就几十公里,这意味着充一次电,足够你开上一个星期,甚至更久。

这种用车习惯,和你以前每周去一次加油站,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换了个地方补充能源而已。

至于跑长途,这在几年前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现在,我们国家强大的基建能力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

根据官方统计,全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已经多得惊人,而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

高速服务区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城市里的商场、写字楼、小区,充电桩也越来越普及。

你打开手机地图一搜,周边哪儿有充电桩,是快充还是慢充,有几个空闲的,都标得清清楚楚。

只要你出门前花两分钟规划一下,根本就不存在找不到地方充电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充电技术本身也在飞速进步。

像华为、小鹏、理想这些走在前面的企业,早就把80tV高压快充技术变成了标配。

换成纯电车后,才知道的3个真相_以前被忽悠了,现在真香了-有驾

这技术有多厉害?

用大白话说就是,充电速度跟加油差不多了。

你进服务区,充电枪一插,去趟洗手间,买瓶水,活动一下腿脚,大概也就十来分钟,车子就能补上三四百公里的续航。

这种补能体验,已经把所谓的“充电焦虑”给打消得差不多了。

而且,开纯电车久了,你会发现它在生活品质上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因为没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车辆的保养变得极其简单,什么换机油、换火花塞,统统不存在了,一年下来能省下一大笔钱和不少时间。

车里再也没有了那股烦人的汽油味,启动就是悄无声息,开起来又平顺又安静。

甚至关于电池寿命,很多人也有个误区,以为混动车的小电池更耐用。

实际上,因为混动车的电池要频繁地在小范围内充放电,它的衰减速度可能比纯电车那块被精心管理的大电池还要快。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那个所有人都关心的终极问题:北方冬天怎么办?

没错,一到冬天,电池活性降低,纯电车的续航确实会打折扣,这是物理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开着暖风,电耗确实会高一些。

换成纯电车后,才知道的3个真相_以前被忽悠了,现在真香了-有驾

但是,我们得公平地看,混动车在冬天就真的那么好过吗?

其实更尴尬。

混动车那块本来就不大的电池,在低温下性能衰减得更厉害,纯电续航可能直接就没法看了。

那你只能被迫用油。

可问题是,发动机在寒冷天气下启动,为了尽快达到理想工作温度,油耗会变得非常高,百公里油耗轻轻松松上到8升、10升。

我们来算一笔账:纯电车冬天续航打个七折,百公里电耗高一点,但用家里的充电桩,成本可能也就十几块钱。

而混动车在亏电状态下用油跑,百公里油耗按8升算,油钱就得六七十块。

哪个更划算,一目了然。

所以说,冬天对纯电车主来说,只是充电变得频繁了一些,但出行的成本优势依然巨大。

而混动车主,则是在用着高昂的燃油成本,去开一台实际上比油车还费油的“重型车”。

车企们心里也跟明镜似的,他们也看到了这个趋势。

所以你看现在新出的混动车型,都在拼命地堆电池容量,纯电续航动不动就往200公里以上做。

这其实就是在变相地承认一件事:大家心里都清楚,归根结底,还是用电比用油更香、体验更好。

所谓的“可油可电”,正在从一个“万全之策”,变成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为了打消用户顾虑而存在的过渡方案。

随着我们国家超充网络的铺设速度越来越快,可能再过个三五年,在城市里找一个闲置的加油枪,真的会比找一个空闲的充电桩更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