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理想又把增程做成了主流技术之一,虽然早在十年前我就觉得这玩意儿没啥技术含量,但不得不承认,技术在不断进步,场景的合理性也在发生变化。
回头看看汽车圈,很多人对增程式电动车一开始都是嗤之以鼻。就像早期的纯电就是快充快续的梦,人们觉得它过于简单,缺少突破,还会出现续航焦虑、充电时间长的问题。加上结构设计也不复杂,经验丰富的厂商一看就觉得没技术含量,走捷径的可能性很高。特别是在国内,很多高管还会直接说打死不做增程,全靠插混给自己留点余地,觉得我们插混天下无敌。搞得有点像意见领袖放话一样。
不过我后续反思过,想想这事没那么绝对。尹同跃的表述让我信服了一部分,增程其实不意味着落后,它更像是一条补充路径。你想,西方对插混的定义,就和我们认知差了一个维度:他们更看重发动机加电机,把它认为油车的延伸。而增程在他们看来,就是电驱+油驱的结合,摩擦点大不一样。
【插一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好像有点被伪命题骗了,觉得只要纯电续航长就一定牛逼——但技术不是简单的续航两个字。再加点成本、可靠性、充电便利性,实操起来就复杂得多。
回到场景。我周围朋友李大哥,他开了个纯电+增程的理想,他说:你别小瞧这玩意,跑高速、长途,增程比我们那几个续航纯电强多了。事实上,他的那辆车,实际续航一公里都没少亏,尤其是冬天里,电池像冻僵的鱼一样难啃。昨晚我还跟他吃饭,他叹了声:要真纯电,哪还敢出门?这几年增程的技术,也在偷师纯电,快充快续,目标是让增程器少启动,尽可能电走。
对比同价位的车型,纯电车的性价比其实不错,但某些细节真挺坑,比如很容易出现后续电池容量衰减问题。有人说续航短的车还得靠补电池包充满电,但心里话,满一次电的成本也不低。大概一年下来,电费不比油钱少?(这段先按下不表,日后多聊)
据我判断,未来大电池+超充技术会让增程更有戏。今年某厂家宣布60度+超充250kW的电池,基本上就是骑充电宝+纯电的快感了。你可以想象,大部分时间车子都在电驱状态,发动机、增程器偶尔起个备用作用。这样以来,传统多挡插混的故障率、复杂度都被边缘化了。简单点讲,技术越简单,越容易稳。
【你会怎么想?】我们经常聊起,纯电车未来到底走到什么地步?是不是一定是终极目标?我自己也有点怀疑。毕竟,电池的安全性、成本、回收难题,谁都没法忽视。比如一百公里续航成本,粗算平均2元,电池如果出现大规模衰减,就变成白搭。或者说,纯电车的保值率,是不是比增程差?这也难说,但我猜不准。毕竟,从供应链角度看,电池成本占比还是偏高,短期内难以万人一体。
扯远了。我一直觉得,零售渠道和用户心理也是考验。车主体验,才是硬道理。记得我朋友卖过一辆纯特斯拉,谈到维护费用,他顿时就没信心,电池要是出问题,维修费可以换辆二手车了。相比之下,增程车型更像是油电结合体,出了点问题,有修得起(或修得起的价)就还可以用。
(这段先搁一下)不过技术路线还在演化。有人偏爱纯电,是因为快充快放,有人觉得增程车稳妥舒服。但我在想,谁说未来一定是单一路线?不同场景、不同用户,需求都不一样。今年又流行给增程车配60度超充,仿佛在说:你看,技术在变,我们也在变。
想让汽车永远领先,那怕是车企都在赛跑。可惜这场比赛,没有跑完就赢的套路。技术在不断折叠,未来会更复杂。像我这样的从业者,经常琢磨:到底是坚持纯电还是多路齐头?其实都挺有趣。
嘿,你有没有什么特别期待的场景?增程车型未来可能会对传统油车的价值观产生什么冲击?似乎,这段时间,增程的未来看起来挺光明,但也满布不确定性。
科技日新月异,谁知道哪条路最后走到终点?我们或许只需要多问问自己,到底在期待什么样的那辆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