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挺炸眼的:星途揽月,半年销量6131辆,在中大型SUV销量榜上只排第25位。乍一看,这销售成绩……确实挺低的,尤其是对一款肩负着品牌冲高任务的车型来说。更别提它还有个“2025款”的标签,按理说,这应该是一台带着未来感、品牌野心的“希望之星”。但现在这个销量数据摆在这儿,很多人都会发出同一个疑问:这款车是不是“凉”了?
但等一下,这事儿真有那么简单吗?别急着给它判死刑。销量数字吓人归吓人,但我们要先把账算清楚:卖得少,是车不行,还是故意这么搞?豪车品牌不就是贵、稳、少吗?还是说,星途揽月本来就是个“伪豪车”,定位定错了?再深挖一步,它是不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要讲清楚这些问题,咱先从数据拆起。
先看销量。6131辆,平均下来每月1000辆出头,对中大型SUV来说确实不算高,但也不能算惨烈。如果对比福特领裕、传祺GS8这些竞品,会发现它们的月均销量也就在2000辆左右,最多不超过3000辆。别忘了,中大型SUV本来就是个“窄众”市场,6座、7座的家庭车需求量有限,跟紧凑型SUV或者A级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再加上揽月这个价格区间,16.99万起步,顶配还要23万多,这就更注定它不可能是街车。所以,单从销量来说,它没有惊艳,但也没有特别离谱。
再看定价。揽月的官方指导价19.39万-23.39万,这次限时优惠一口价16.99万起,直接削掉了2.4万元。这降价幅度确实挺猛的,但你仔细一想,猛也有猛的道理。星途本来就是奇瑞的高端品牌,目标是和合资品牌抢市场,但从目前的品牌认知度来看,星途在大众心目中还没站稳高端标签。价格降一点,显然是想把门槛拉低,吸引更多人试试“性价比豪华”的概念。但问题也在这儿:定价和品牌力之间的矛盾,是星途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说白了,消费者掏20万买SUV,为什么不选大众、丰田,反而要给一个自主高端品牌机会?揽月的表现能不能撑起这样的信任,是个大大的问号。
再看成本和利润。揽月的配置是真的高,什么三联屏、高通骁龙8155芯片、四音区语音交互、23扬声器音响、双50瓦无线充电、座椅加热通风按摩,这套东西搁在豪华品牌上,直接就是30万往上走的定价标准了。再看它的动力,2.0T发动机+爱信8AT变速箱,还有七种驾驶模式。这套配置,别说竞品,就连很多合资品牌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么“堆料”。但堆料的背后,是成本的直线上升。星途揽月的生产成本不低,利润空间显然也被压缩了。换句话说,品牌还没起来,销量又不高,价格还得拼命压,星途在揽月这款车上恐怕是赚不到什么钱的,甚至可能是亏本卖。
那问题来了,星途揽月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往前一步,这个看似亏本的局,是战略性投入,还是无奈之举?其实往行业里一看,你会发现这种现象不是揽月一家独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整个自主品牌冲高的必经之路。
比如领克,靠着领克01打开市场时,也是用了一个类似的策略:用高配置抢性价比,用性价比换销量,再用销量换品牌认知度。再比如长城的坦克系列,坦克300在前期也几乎是“赔本赚吆喝”,但靠一款车带动整个系列的品牌溢价,最终让坦克300变成月销两万辆的现象级车型。甚至走到新能源这边,看比亚迪的腾势D9,初期销量也没有特别惊艳,但靠着品牌背书和稳定的市场投入,逐步在中高端MPV赛道站稳了脚跟。说白了,这是自主品牌冲高的共性问题:没有成熟的品牌溢价,就只能靠配置、价格去“砸”市场。这不是乱花钱,而是必须要花的钱。
回到揽月的问题上。星途作为奇瑞的高端品牌,揽月是它在燃油车领域的旗舰产品。这个定位决定了,揽月不仅要撑起销量,还要撑起整个品牌的形象。所以它愿意在配置上下重本,在价格上放低门槛,甚至愿意在短期内承受亏损。这种打法看似不健康,但其实是有章法的。关键在于,星途能不能撑到“赚”的那一天。
所以,这个销量数据和限时优惠看着吓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危险。揽月的问题,不是靠销量就能完全衡量的,它在品牌建设和用户口碑上的价值,可能远比短期的销量数据来得重要。当然,星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品牌认知度依然偏低,揽月能不能打动消费者,是个需要长期观察的问题。但目前来看,这场“豪赌”整体是可控的。
最后再补一句,揽月这种打法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它背后的逻辑很清晰:星途想要打造一个能和合资品牌掰手腕的自主高端品牌,而揽月就是这个目标的试金石。我们可以质疑它的短期表现,但更应该关注的是,它下一步要怎么走。是靠揽月突围成功,还是在新能源时代重新找方向,这才是决定星途命运的关键。至于销量数字,本质上只是个表象,真正的战场,还在消费者心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