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城逆袭:长丰县工厂50秒下线一台新能源车
前阵子,新闻里突然冒出来个数据,说安徽今年上半年造了150万辆车,把广东都甩后头去了。我当时还以为看错了,毕竟印象里安徽一直是种地的多,合肥也就是个省会城市。小时候邻居家老王去广东打工,每年过年回来就说那边厂子多得很。可现在,这风水轮流转得太快。
前几天我路过合肥长丰县,本来想找家烧饼店吃早饭,结果一问才知道,现在这地方不靠烧饼出名了,全是汽车厂房。一位修理电动车的师傅在路边抽烟,他说:“你别看咱这儿不起眼,那比亚迪新工厂,一分钟能整俩新车出来。”后来我查了下,好像真差不多——50秒一台,比蒸包子的速度还快。
有意思的是,这些大工厂不是孤零零地杵着。去年整个合肥造了一百三十七万辆新能源车,不光自己用,还往外卖;芜湖那边奇瑞出口更猛,我表弟就在奇瑞做销售,说公司每个月都要加班发货。他们群里有段时间天天讨论哪批货发俄罗斯、哪批走南美。
本地人回流也挺明显。我高中同学以前在苏州拧螺丝,现在回到老家,在一家配件公司上班。“我们这里什么都能自产,从最小的螺丝钉到电池芯片,”他说,“听说全省已经两千七百多个相关企业了。”他还吐槽自家的江淮SUV换挡杆偶尔卡顿,让他怀疑是不是装配太赶,但售后师傅拍胸脯保证“没事,就是润滑油干点,下次保养给你弄好。”
其实安徽早些年真穷。我妈总念叨她九十年代去合肥坐火车,还觉得火车站破破烂烂,比我们县城的小站还寒碜。当时大家谁会想到今天?不过,有意思的是,我大学舍友是合工大的,他跟我吹牛:“我们学校出的大佬可不少,比如奇瑞那个老板尹同跃,还有蔚来的高管。”后来学校直接开智能网联和动力电池专业,据说学生毕业前就被抢光,有时候实习期刚满,人直接留用。
再往深处扒拉,其实2008年金融危机那阵,是个分水岭。有一年春节,我爸和村里的几个叔叔喝酒聊起京东方,说政府把修铁路的钱拿去救这个快倒闭的液晶屏企业。当时谁信啊?但这一笔钱砸进去,把全球最大平板基地给砸出来,还带动了一堆显示面板、芯片产业链。有次维修技师顺嘴提起:“现在咱们修导航仪,都能碰见国产自研屏幕,以前都是日韩货。”
最近几年搞新能源、量子计算这些高科技也是挺拼命。中科大有两个专业据说世界第一,不过这种东西离普通人生活远。但你别说,今年春天我帮朋友换导航系统的时候发现,新款车型已经集成量子加密通信模块——4S店销售解释半天,大致意思就是黑客不好劫持信号,用起来心安点儿。不过有人吐槽这玩意升级慢,一断网更新补丁就卡壳,只能等官方推送,不然蓝牙连不上手机。
也不是啥都好。这两年房价涨得邪乎,一个亲戚买滨湖新区的新房愁眉苦脸,“比北上广便宜点,但工资涨幅赶不上啊!”周围一些市区的人也抱怨资源全让省会吸走,小地方还是很多年轻人宁愿跑上海杭州打工。不久前阜阳微信群还有人在问:为什么本地汽配厂只招男生,而且要求必须懂PLC编程?
不过就业机会确实多起来。据朋友讲,他们公司技术岗工资甚至比江浙沪高一点,但生产线普遍缺熟练操作员,所以常常从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有一次他们急着交订单,只好让实习生提前顶岗,结果出了点纰漏,新组装好的混动车冷启动异响,被客户投诉。售后部门头疼死,可最后发现只是传感器接触不良,小毛病调一下就行。这种情况,在产线上其实挺常见。
还有件事特别逗,上个月芜湖一个二手市场收来辆报废纯电轿车,据维修老师傅讲,这种旧动力电池拆下来还能进回收线重新利用。“农村现在都有专门的小作坊干这个活儿,”他说,“废铜烂铁攒够还能卖钱。”但他又摇头,“关键环保手续麻烦,不少乡镇还是偷偷摸摸干。”
产业链完整度是真厉害。据行业群友爆料,现在造辆标准乘用车型需要两万多个零部件,本土供应率已经九成以上。比如焊装环节吧,有八百台机器人一起嗡嗡叫,看着像变形金刚开大会似的。而且比亚迪在本地建自己的动力电池生产线,再不用千里迢迢从深圳调货,对应成本低不少。但也有人担心,如果遇上下游断供或者极端天气影响物流,会不会卡壳?
不过发展再快,也总有磕绊。今年黄泛区改造区域闹水灾,有几家汽配企业差点泡汤,公司领导急得直跳脚,好在政府反应算及时,没有酿成大祸。另外招技术人才难的问题始终没解决,高级技师稀缺,所以很多高校毕业生基本被瓜分完,一部分甚至被提前预定——听起来像抢白菜一样热闹。
招商方面倒是很拼命,以前年轻干部全国各地跑项目。有一次压缩机厂家濒临关停,当局立马建园区扶持,就为了“缺啥补啥”。所以外企、本土品牌、新势力全扎堆来了,各显神通,你方唱罢我登场。
最近朋友圈看到消息,比亚迪王传福、蔚来李斌这些知名人物纷纷返乡投资搞建设。一条龙服务带动物流、金融,还有农村充电桩建设项目正在铺开。据规划,到2025年要新增五十座智能化超级工厂,到时候产量估计又翻番。
滨湖新区变化最大,以前是一片滩涂荒草,如今挤满科技楼宇和设计中心。我一个做汽车内饰设计的小伙伴感慨:“以前觉得科学研究离生活远,现在实验室成果直接塞进驾驶舱。”
至于普通人的日子嘛,其实变化最直观。同学老杨原先嫌工资低一直漂泊上海,如今考回长丰当质检员,每月收入妥妥超1万五,还顺利娶媳妇买新房。他笑称压力虽有,可跟北上广相比“小巫见大巫”。
至于那些留守农村的小青年,也开始盯上市公司岗位。不用再背井离乡,在自家门口混口饭吃,总归踏实些。不过偶尔听老人唠叨,说现在村里孩子爱钻研电脑、电路板,很少有人愿意继承田亩农活,这也是另一番景象吧。
想想过去短短十多年,从农业主导到汽车工业强省,全靠一步步扎扎实实行基础工作,没有什么玄妙套路,中间磕磕碰碰照样熬过来了。如果非要总结秘诀,大概就是认准方向,坚持折腾到底呗。这一路逆袭,看似平淡无奇,却已悄然改变许多人家的生活轨迹,包括我的身边故事,也是这样慢慢写下来的……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