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电子大屏闪出“09973.HK”的那一刻,奇瑞汽车的戏码,终于等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分。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21年的“追梦路”,这下真劲爆地画了个圈。
身经百战的老炮吉利,都得侧目。
要不是亲眼看到奇瑞开盘价34.98港元、瞬间蹿出11.22%的涨幅,估计还有不少人会怀疑,奇瑞到底凭啥能追上吉利汽车的身位,甚至市值还要旗鼓相当?
有人开始挠头了:这家企业,一个劲地慢条斯理了二十年,最终能否成就一把港股秀,还未可知。
但没错,这正是港股年度大戏里最勾人的悬念。
第一个问题,摆在那儿:奇瑞,这到底是“厚积薄发”,还是“风口上的追风少年”?
乍一看,它那募资91.45亿港元的阵仗,号称全港股2025年之最。
IPO全球发行2.97亿股H股,香港散户认购直接飙到308.18倍,连国际配售也高达11.61倍。
许多人一边拍桌子,一边质疑,这会不会是一次资本市场的“冲动行为”?
不过,理性点说,数据并不骗人。
奇瑞首日小幅上涨,股价收于31.92港元,最终市值1853.59亿港元。
这不就是吉利的市值水准?
要知道,台风都能把上市敲钟场地刮到安徽芜湖去,市场的热度反而稳得出奇。
但凡看过这家企业成长史的人,心里都知道,奇瑞的逆袭不止是风口浪尖上的一场即兴表演。
董事长尹同跃在仪式上回忆,“草房子里创业”,如今成了“中国汽车出口一哥”,22年冠军没别人敢和它争。
有人讲,是资本的接力,也是全员拼命的结果。
但问题也随之冒出来——奇瑞这“老里手”,凭什么一步到位,资本愿意买账?
这么多年,奇瑞一直在资本圈里扮演“空中飞人”的角色。
说它倒霉也行,说它命里带勇气也行。
2004年,刚露头就喊上市,最后股权一团乱麻,内部战略左摇右晃,生生错过资本市场一轮又一轮春天。
谁能想到,8年爬上自主第一,2007年盲目多品牌扩张,一下子又把自己拖进泥潭。
这些年,体制梗阻、高管频换、上市“试一次毁一次”——好几个车圈熟面孔都说它“每年都差点上市成功”。
直到2018年,从体制到资金引入“混改”二字,奇瑞这台老车才算加了新油。
一会儿青岛五道口进厂,一会儿立讯精密大手笔投钱。
年年招股书,终于等来2025年这一跳。
照这样看,好像一切水到渠成?
别急,还有很多问号等着掉下来。
招股书上,财务数据“倍速增长”:2022年营收926亿,2024年直接涨到2699亿,净利润58亿飞升到143亿。
制霸全球,海外市场22年领航,2024年海外收入才37.4%,而传统燃油车稳定贡献七成现金,新能源业务只是“潜力股”。
说白了,就是一种“以油养电”的路数。
但你要真说有多稳,也得用放大镜看看它的负债率,反正2025年前后怎么也没掉出87%的高位,远超所谓行业安全线。
账期倒是宣传压缩到47天,看得出公司想自证清白,但投资人心里打鼓:这真能稳住吗?
咱再看看热钱到底从哪来。
本次IPO的基石投资者,西方资本基本缺位,钱大部分还是从中东、内地涌出来的。
为什么?
美国资本直接被制裁条款卡住,说白了,奇瑞引以为傲的“出口冠军”在国际市场上却成了“风险标签”。
有投资人说了,西方钱不敢跟,后面谁来接盘?
更别说股价若是“爆炒”,真担心中小散户成了“站岗侠”。
不过,奇瑞自己倒没回避。
招股书大大方方写着三宗风险:品牌内耗、新能源转型卡壳、海外市场沾火星子。
五大子品牌摆一块儿,星途、捷途、艾虎、智界、iCAR,产品线你追我赶堪称军阀割据。
星途的星纪元和智界产品“傻傻分不清”,用户一脸懵。
品牌多到认知负担,光听名字就让消费者头疼,这不是自我消耗是什么?
新能源这条赛道,同样写满了矛盾和挣扎。
2024年收入占比不到两成,2025年一季度也才愣到27.3%。
行业平均水准都摸不到,电动车虽然是风口,但奇瑞的船还没完全扳正方向。
“风云A8”插混一度大卖,后来跌倒销量谷底。
智界虽然和华为合作,首年销量刷了5.8万辆,怎么2025年开始就“高开低走”,六月甚至跌破月销两千辆,八月连三位数都危险。
有行业老哥评价,奇瑞的新能源业务,还缺一次“王炸”产品。
公司倒也自知问题,还搞了组织重组。
什么星途要负责高端、风云搞混动、艾虎守燃油、QQ主打便宜小电车,全都“分田到户”。
总想实现燃油护城河、电动去突破,但成败还得市场说了算。
说了这么多,最棘手的,其实是外部环境。
海外市场这些年风风雨雨,欧盟动不动就来个反补贴,还对中国车企收拾得挺狠。
奇瑞虽然甩出“辟谣”,说没退出俄罗斯市场,可嘴上说不退出,手脚已经在收缩。
俄罗斯政策一变,今年汽车出口就开倒车,业内预判未来两年国内车企的出口目标很难达成,奇瑞的压力山大。
有意思的是,港股上市之后,奇瑞内部并没一个大股东说了算。
国资、管理层、员工持股、战略投资者。各唱各的戏,权力分散到不能再分。
资本大鳄青岛五道口、立讯精密得到退出通道。
很多人看得明白:等港股解禁期一到,谁都想套现离场,这压力搞不好会把股价往下拍。
尹同跃已经年逾花甲,谁来领奇瑞走下半场,这也是悬在投资人头上的大问号。
不过话说回来,奇瑞的资本故事还远没到讲完的时候。
市值上来了,技术实力虽然还存在短板,但各大项目、智能化投入都逐步跟进。
只不过,这种“走钢丝”的成长,一旦触碰到利益的多方平衡、品牌怎么整合、技术换代是否给力,整个公司命门就全摆在台面上了。
归结来看,奇瑞上市是一场含泪带笑的胜利。
等了21年,两代人换了又换。
如今总算跻身港股主流,资本热情顶到顶,可暗礁还在眼前。
新能源转型要见真章,多品牌割据要收归一体,外部风险一波又一波。
但资本也不是傻子,市场能容你上位,就能让你下场。
这一仗,光靠历史荣光和“出口马甲”肯定走不远。
未来怎样?咱只能说,奇瑞,这回上到台面,就别再打退堂鼓了。
其实,谁不愿意赌一把中国创造的未来?
但资本从来就是最现实的那一拨人。
港股的风向,吹过来也能吹走。
你看好奇瑞的明天吗?
说来听听——市值能不能站稳、新能源业务有没有爆款、海外市场会不会“翻车”……你觉得哪个才是最大的隐患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