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的新能源车出点事就能惹一堆槽点,尤其是那臭味儿,真是让人抓狂。昨天那辆车打开门一股子怪味直冲脸,我都差点扁过去。你想啊,车挺新的,怎么就像个垃圾桶似的?就算真的有味,也不能这么“神奇”地每次都蹭到我身上,然后我猜那司机估计也是懵的吧。还说可能老鼠死在空调里,我靠,别逗了,你就算真有老鼠,那空调味儿也能闻出来?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我那天还用头条查了下相关文章,结果发现,新闻里说电池漏液、起火的概率其实很低,占整个新能源车事故的比例不到1%。据北京交通管理局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比例,普及还不到百分之十五。可是呢,大新闻都喜欢放大,什么“新能源车爆炸致死”,新闻标题就能吓死一众人。你说真的是新闻的“制造”还是公众的“放大”?再看看那些“爆炸”“起火”现场,大部分其实是硬件质量不过关,电池老化严重,或者车辆维护不到位。可实际上,新能源车的整体安全性,也不至于像某些“报道”说的那么夸张。
问题是,车企也好,监管也罢,似乎都习惯了这个套路。出事了,第一反应不是查根源,而是怎么甩锅、怎么“平息情绪”。我不信他们真没察觉到,电池系统的设计、密封多难做到百分之百?但只要危机来得快,公众一哄而上,马上就能制造出来一个“新能源车危险”的舆论场。去年一份行业报告指出,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电池包——虽然安全性在提升,但还是存在一些隐患,比如电池包密封不严确实会引发漏液、异味甚至火灾,但这不代表所有车都这样。问题是,记者们也不愿深挖,只会报道“轰炸式”新闻,结果大众就会觉得新能源车“其实很不安全”。
你看,现在只要一有点意外,就会有一堆“专家”跳出来评头论足,什么“电池可能漏液”,其实官方机构早就说过,这些漏液事件极少,主要是由于极端操作或使用环境不当。很多人在还没搞清楚真相之前,就被“爆炸”、“漏液”这些词震得魂飞魄散。再看,很多司机本身车子质量其实过关,偏偏被“味道”闹得心慌。就像我那次,开完那车,香不香我不知道,反正味儿足得让人想吐,最后还不是车厂说“正常现象”。
但问题也在于,监管层有没有真正盯紧?答案估计很难说得清。去年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新能源车辆安全检测合格率低于传统汽车,显然监管力度还不够。实际上,这帮车企为了追求成本,压缩了电池组的安全设计,安全漏洞逐渐暴露出来。但你要说出来让人安心,绝对没人买账。就是这样,一个新兴产业的“安全信任”在打头阵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疑问。你说,车主们是不是得“都带个防毒面具”?才会觉得还算安心?
新能源车的普及就像个没完没了的课题。你不能说它毫无前途,毕竟电动未来趋势明显,但也别光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追求市场份额。美国特斯拉去年也出过多起电池起火事件,那次事故引发业内的反思,可最后还是回到加固安全设计上。国内一些车企,去年也被曝出几起电池漏液案例,还是由第三方检测出来的。行业标准制定迟缓,监管缺位,车企内部质量控制更是不够严。
我知道,有些人会说“新能源车不安全,别买”可我看,这些风声也太被放大了。你要我说,还是“车辆安全”根本在于制造商的责任、监管的到位、用户的维护。就像我那天开的车,开一会,异味变得更重了,我就开始琢磨,这车怎么回事?是不是这车设计本身存隐患?还是谁自己偷懒了?结果也查不到真相,只能自认倒霉,心里勒个“你怎么那么不靠谱”、又觉得不值一提。
所以说,别光盯着“新能源车爆炸”“漏液成灾”这些新闻标题,也别只盯着“味道”这个实打实的问题。这东西背后,是一场产业升级的阵痛,也是监管和技术的一个试金石。要我看,行业的成熟,绝不是靠几次“爆炸新闻”就能吹完的。往深里想说,这一切的背后,不还是在告诉我们,安全问题什么时候才能不被“忽悠”成一纸空谈?
这东西怎么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噩梦”,而不是“可以期待的未来”?难道我们以后真的得带个味道检测仪,才能出门?
你说,真相都在这味儿里了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