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界S9T,华为能把旅行车带火吗?

上周在北京亦庄的鸿蒙智行体验中心,我第一次见到享界S9T实车时,说实话有点意外。不是因为它不够好看—— 这台车的颜值确实在线,那种低趴的姿态和流畅的线条,比官图还要耐看 。让我意外的是,现场围观的人群中,居然有不少是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在我过去8年的汽车媒体生涯中,关注旅行车的往往是两类人:要么是有欧洲生活经历的海归,要么是对小众车型有执念的发烧友。但享界S9T似乎正在突破这个圈层。

余承东的“任性”,还是精准判断?

回想起两个月前的采访,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跟我们聊到做旅行车的初衷时,他的表述很直接:“ 旅行车在欧洲那么受欢迎,凭什么中国消费者就不能接受?关键是要把产品做对。

当时我心里还有些疑虑,毕竟国内旅行车市场确实小众得可怜。沃尔沃V90、奥迪A6 Avant这些经典车型,销量始终上不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价格比同级轿车贵太多。

但微博上有粉丝评论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老韩说车 哥,你觉得蔚来ET5T和极氪001算不算小爆款?它们的成功是不是证明了旅行车也有市场?”这个观点确实有道理。 ET5T和001的成功,最关键的就是与轿车版同价,消除了消费者的价格顾虑。

享界S9T,华为能把旅行车带火吗?-有驾

享界S9T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增程版30.98万起,和享界S9轿车增程版同价;纯电版32.98万起,还比S9纯电版便宜7万。这个定价逻辑很清晰:让消费者在选择时不用为“小众”买单。

产品力的较量:情怀还是刚需?

说到产品力,我必须承认,享界S9T确实下了血本。 搭载尊界S800同源的六合一全域融合架构,4颗激光雷达的ADS 4智驾系统,这个配置放在30万级别确实有些夸张。

后备箱空间729L,二排放倒后超过2.2米的纵向空间,确实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实际需求。我记得2022年试驾ET5T时,最打动我的就是那种“轿车操控+SUV空间”的体验,S9T在这方面显然做得更极致。

知乎上看到一个答案很尖锐:“博主你说的这些空间数据都很好,但现实是大部分人买车还是看品牌。华为的技术是牛,但享界这个品牌能撑起30万的售价吗?”

享界S9T,华为能把旅行车带火吗?-有驾

这个质疑很现实。品牌认知度确实是享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像问界有M7、M9的成功先例,享界还在建立自己的品牌心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需要快速建立认知,华为才会在S9T上堆这么多技术,这也算是一种必要的投入。

代工模式的争议与现实

车友论坛上最近关于“北汽代工”的讨论很激烈。有人直接表达不满:“北汽代工…这三个字就够劝退的了。”但也有理性声音认为:“关键还是看产品本身,代工不代工没那么重要。”

坦率说,代工模式在电动车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特斯拉、苹果哪个不是代工?关键是品控和技术整合能力。我去年参观过北汽的工厂,他们的制造水准确实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在新能源车型的生产线上。

而且从华为的角度看,与其自建工厂,不如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技术研发上。毕竟造车这件事,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华为的优势正是在软件和系统集成能力上。

享界S9T,华为能把旅行车带火吗?-有驾

市场前景:小众还是增量?

后台私信最多的问题就是:旅行车在中国到底有没有前途?

我的判断是 谨慎乐观 。一方面,消费升级确实在发生,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电动化确实为旅行车解决了一些固有问题,比如高油耗的困扰。

但现实的挑战也很明显:同价位SUV的选择太多了,享界S9T要和理想L7、问界M7这些成熟产品竞争,难度不小。关键看华为能否通过智能化体验建立差异化优势。

有网友的观点很中肯:“还是怀念以前纯粹的旅行车,现在的车堆了太多电子配置,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这种情怀我理解,但时代确实在变化, 消费者要的不再是简单的“情怀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

享界S9T,华为能把旅行车带火吗?-有驾

写在最后

享界S9T能否成功,最终还是要看市场反应。华为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北汽的制造能力也在提升,关键是这个组合能否在激烈的30万级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的预测是:S9T可能不会像M7、M9那样大卖,但如果能月销稳定在2000-3000台,就算是成功了。旅行车本来就不是走量的车型,重要的是为华为生态和享界品牌贡献差异化价值。

至于能否真正“带火”旅行车市场,我觉得还需要时间验证。但至少,S9T的出现让这个小众市场多了一些值得期待的变数。

你觉得30万出头买一台华为技术加持的旅行车,值得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