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看汽车新闻,是不是感觉有点眼花缭乱,而且不管点开哪个,好像都绕不开“华为”这两个字。
很多人可能心里犯嘀咕,华为不是那个卖手机、建基站的公司吗,怎么一下子在汽车圈里动静这么大?
感觉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样,挂着华为技术牌子的新车,一辆接一辆地往外冒,这阵仗确实有点猛。
尤其是在眼下这个“金九银十”的汽车销售旺季,华为这波操作,明显是想在最热闹的时候,往市场上再添一把大火。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推出一两款车试试水了,而是像下饺子一样,一口气要把锅给下满了。
咱们来捋一捋,看看这锅里到底有多少“饺子”。
从八月中旬开始往后算一个多月,华为拉上了赛力斯、奇瑞、北汽、上汽这四家汽车厂,准备密集地推出至少六款新车。
再加上跟华为有技术合作的深蓝、岚图等品牌也要发新品,里里外外加起来有八款车。
这些车的价格,正好卡在20万到50万这个区间,这可是现在大多数人买车最集中的一个价位段。
可以说,华为这是准备对主流汽车市场来一次全方位的覆盖,不留任何死角。
那么,华为这么做的底气在哪?
他又是怎么说服这么多家车厂跟他一起“组团”上阵的呢?
首先,我们得看看华为的“老搭档”,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问界品牌。
这是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也是最早打出名气、卖得最好的一个系列。
这次,问界要出的两款车,任务都非常明确。
一款是问界M8的纯电版,预计八月下旬就上市了。
现在大家买纯电车,最担心的就是续航。
华为直接给M8纯电版装上了宁德时代的100度大电池,官方说一次充电能跑超过700公里,这一下子就让很多人的续航焦虑减轻了不少。
更厉害的是,它会是第一批用上华为最新的ADS 4.0智能驾驶系统的车,车顶上那个192线的激光雷达,基本上就是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车里,智能驾驶硬件的顶级配置了。
所以,问界M8纯电版的任务,就是在高端市场亮出技术肌肉,告诉所有人,华为的纯电和智驾技术是顶尖的。
另一款是新款的问界M7。
去年的老款M7卖得有多火,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
现在,面对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华为给出的答案是,给你一个更大、更强的M7。
新款车的轴距,也就是前后轮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加长了21厘米,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没感觉,但反映到车里,就是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会宽敞非常多,坐着更舒服,实用性大大提升。
在动力上,无论是插电混动版还是纯电版,续航里程都非常可观,彻底解决了用户的后顾之憂。
最特别的是,它也用上了最新的ADS 4.0,还首发了一个叫“舱内激光”的新技术。
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在车厢内部也装了激光雷达,能更准确地感知车里人和物体的状态,比如小孩有没有在安全座椅上坐好,或者有没有遗落什么东西,都能及时提醒,让开车更安全、更省心。
新款M7就像一把尖刀,目的就是要在中大型SUV这个竞争最激烈的战场上,牢牢守住自己的地盘,甚至抢占更多份额。
光靠一个问界还不够,华为的策略是“多交朋友,把蛋糕做大”。
于是,我们看到了华为和奇瑞的深度合作——智界品牌。
最近双方又签了新协议,宣布要投入上百亿资金和五千人的研发团队,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奔着长期发展去的。
市场对这个“技术男”和“理工男”的组合也抱有极高的期待。
新款的智界R7和智界S7,一款SUV一款轿车,刚开启预订8个小时,订单就超过了两万台。
这个成绩说明,消费者既相信奇瑞的造车品质,更看好华为提供的智能化技术。
这种合作模式,已经不是简单的你买我卖的供应商关系了,而是华为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与奇瑞的生产制造能力深度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除了奇瑞,华为的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
和北汽合作的享界品牌,即将推出一款叫S9T的旅行车。
这在国内市场上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车型,它不像普通轿车,也不像SUV,车尾更长,能装下更多的行李,特别适合喜欢自驾游、追求生活品质的家庭。
华为推出这款车,显然是想抓住消费升级的趋势,去满足一部分消费者更个性化的需求。
而和另一家大厂上汽合作的尚界品牌,则推出了一款价格更亲民的SUV——尚界H5。
它的目标市场是20万到30万这个最主流的价位。
这款车最大的亮点是,它的插电混动版纯电续航能达到230公里。
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平时上下班、接送孩子,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开,一个星期都不用烧油,只有跑长途的时候才需要发动机介入,这样能省下不少油钱。
这么看下来,华为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
它不是在盲目地推出新车,而是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
从高端的问界M8,到主力的问界M7,再到和奇瑞合作的智界双子星,以及填补市场空白的享界旅行车和主攻大众市场的尚界H5,这一系列产品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覆盖不同价位、不同车型、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产品天团”。
而贯穿其中的灵魂,就是华为提供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
这套技术就像是独家秘方,让这些来自不同车厂的汽车,都带上了浓厚的“华为”烙印。
选择在“金九银十”这个节点集中爆发,华为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市场关注,用一波接一波的新品,让消费者应接不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
这不仅仅是在卖车,更是在向整个行业宣告,由科技公司主导的造车新时代,已经真正来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