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新能源车是越来越普及了,很多人买车,图的就是个方便和省钱。
尤其是在自己家车位上安个充电桩,晚上睡觉前把车插上,用便宜的谷时电,第二天一早车子就满血复活,开起来别提多舒坦了。
可要是您花了十几万买的新车,偏偏跟家里这个充电桩“八字不合”,用不了这个最基本、最省钱的预约充电功能,您心里会是个什么滋味?
这事儿,就让嘉兴的高先生给碰上了。
高先生家里的情况,在现在的新能源车主里头挺有代表性。
他家有两个车位,也正好有两台新能源车。
一台是咱们自主品牌里口碑相当不错的“极氪”,另一台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挂着宝马旗下名号的“MINI”电动车。
为了方便充电,高先生早就利用其中一个车位旁的柱子,装上了一个充电桩。
这个充电桩是之前买另一台车“smart精灵”时配套的,车子后来卖了,桩留了下来。
按理说,现在市面上的充电桩和新能源车,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那都应该是通用的,就像咱们用不同牌子的手机,但充电口基本都统一成Type-C了一样,图的就是个方便。
可怪事就出在这儿。
高先生为了把问题说明白,还当着记者的面现场操作了一遍。
他先把那个“精灵”充电桩的充电枪,插进了“极氪”车的充电口,然后在车里的中控大屏上设置了预约充电,时间定的是晚上十二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
几乎是设置完成的瞬间,车子屏幕上就显示“正在充电”,电流稳稳当当地输进去了。
这说明,车子和充电桩之间沟通顺畅,完全能理解并执行主人的命令,表现得像个懂事的“好学生”。
接着,轮到这辆花了十六万多买来的“MINI”登场了。
同样的充电桩,同样的充电枪,同样的操作,高先生也在MINI的中控屏里设置了预约充电的时间。
他把充电枪插好,还按要求刷了卡,充电桩的指示灯也亮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可时间到了之后,MINI那边却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屏幕上静悄悄的,根本没有进入充电状态,更别提显示充电功率了。
这辆外形精致的小车,在这个关键功能上,表现得像个任性、挑剔的“小公主”,就是不配合。
高先生说,也不是完全不能充,如果不用预约功能,直接即插即充,是没问题的。
但预约充电这个功能,对大多数需要利用夜间低价电的上班族来说,才是最核心的需求,可偏偏就是这个功能,时好时坏,大多数时候都是失败的。
这就让高先生非常纳闷了,因为他当初买车的时候,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问过销售这个问题。
毕竟家里已经有充电桩了,再买个车,能不能用现成的设备,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当时,海宁那家MINI授权店的销售人员给他的答复非常干脆:“只要是符合国标的充电桩,随便充,都可以用。”这话听着多让人放心啊,“符合国标”、“随便充”,这不就是通用性的保证吗?
可现在出了问题,高先生再找到当时的销售,得到的解释却让他觉得对方是在玩文字游戏。
销售说:“符合国标的都能充,不代表符合国标的都能预约充电。因为它们的芯片跟我们的不适配,需要它们(充电桩厂家)做出改变。”
这话听着就有点甩锅的意思了。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能插进去通电,就算我尽到“能充”的义务了。
至于预约充电这种需要车和桩进行更复杂信息交换的高级功能,不好意思,那得是我们自己家的“原配”才行,你这个第三方的充电桩跟我们“语言不通”。
这个解释显然无法让高先生信服,他家另一台极氪跟这个充电桩“聊”得好好的,怎么偏偏你MINI就这么特殊,非得用“原厂认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先生可没少费工夫。
他多次给MINI的全国客服打电话反映情况,车子也先后两次被拉回海宁的4S店进行检测,前前后后加起来修了十几天。
可最终,无论是4S店还是厂家技术部门,给出的结论都出奇地一致:车子本身没有质量问题,问题出在高先生家的充电桩上,是充电桩和车辆的兼容性问题。
那么解决方案呢?
也很“简单”——建议高先生花五千多块钱,购买一个MINI品牌的原厂充电墙盒,这样就能保证功能正常使用了。
这个结论让高先生哭笑不得。
这就好比我买了个新电视,销售说支持所有HDMI设备,结果我回家发现,只有用他们家卖的上千块一根的原厂HDMI线才能看4K高清,用别的线就只能看标清,然后告诉我,是我的线有问题,不是电视有问题。
这道理说得通吗?
高先生其实对技术方面也有一定了解,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其实这个比较简单,只要主机厂(指MINI汽车的生产厂家)愿意,直接把那个所谓的充电协议取消掉,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高先生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所谓的“国标”,也就是国家标准GB/T,它规定了充电接口的物理规格和基础的通信协议,确保了不同品牌的车和桩之间能进行最基本的“对话”,完成充电。
这就像是充电界的“普通话”。
但有些车企,为了建立自己的商业壁垒,可能会在这套“普通话”的基础上,额外加入一套自己独有的“加密方言”或者说“接头暗号”,也就是所谓的私有协议。
当进行预约充电这种复杂操作时,车辆会先跟充电桩对这个“暗号”,如果对方对不上,就拒绝执行。
高先生的极氪能用,说明它严格遵守了开放的国标协议,没有设置这种不必要的障碍,体现了我们国产品牌更加开放和注重用户体验的理念。
而MINI的这种做法,说白了,更像是一种商业策略,而非技术上的不可逾越。
它完全可以通过一次软件升级(OTA)来放开这个限制,但它没有这么做,其背后的目的,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为了销售它那价格不菲的原厂充电桩,从而构建一个封闭的、能让消费者持续掏钱的“生态系统”。
高先生的诉求其实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卑微:把车子本该有的预约充电功能修好。
这是一个新能源车最基本的功能,也是他作为消费者理应享有的权利。
更何况,他问过小区物业,由于电力容量等原因,他已经没法再申请安装第二个充电桩了。
这意味着,如果MINI方面不解决问题,他就只能要么放弃省钱的预约充电,要么在两台车之间来回手动拔插,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用车体验。
这件事也给广大消费者提了个醒,当我们在选择新能源车时,除了关注续航、性能这些硬指标,车辆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这种看似不起眼却直接影响日常使用的“软实力”,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真正能留住用户的,永远是优秀的产品和真诚的服务,而不是通过设置壁垒来“绑架”用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