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承认,但多半会发生:汽车“价格战”结束后,将要迎来大涨价?

最近刷到不少汽车降价的消息,新能源车直降 3 万,油车清库存打 7 折,连 BBA 都放下身段,奥迪 A4L 裸车不到 25 万。

身边准备买车的朋友都在说 “再等等,说不定还能更便宜”。

但我得泼句冷水:这价格战撑不了多久了,等这阵风过去,车价大概率要涨。

不想承认,但多半会发生:汽车“价格战”结束后,将要迎来大涨价?-有驾

说车价会一直降的人,怕是没看过车企的利润表。

2024 年中国汽车行业总营收 10.6 万亿,看着吓人,但净利润只有 4623 亿,利润率才 4.3%。

这是什么概念?

卖车的利润还不如做家电的,人家家电行业利润率都能到 8%。

再看具体车企,更扎心。

丰田去年卖了 900 万辆车,净利润 2337 亿,平均每辆车赚 2.29 万;

我们的龙头比亚迪,卖了 427 万辆,净利润 402 亿,平均每辆车赚不到 9400 块。

这还没算营销、售后的成本,要是再降价,基本就是赔本赚吆喝。

有人说 “比亚迪还能降”,可你想想,比亚迪的利润里还有电池业务撑着。

要是单算造车,每辆车利润可能就 7000 块。

现在有些车型已经是贴着成本卖,再降 5000 块,车企就得倒贴钱。

哪个老板会一直做亏本买卖?

不光国产车,合资车也扛不住。

大众去年在华卖了 320 万辆,净利润才 15 亿,平均每辆车赚 468 块,这跟做慈善没区别。

再这么降下去,别说研发新技术,连工人工资都未必发得稳。

不想承认,但多半会发生:汽车“价格战”结束后,将要迎来大涨价?-有驾

现在的价格战,本质就是 “烧钱拼存活”。

前两年新品牌冒出来一堆,老品牌怕被淘汰,只能跟着降价。

你降 3 万,我就送 5 年保养,看似消费者占便宜,其实都是车企在硬扛。

但这种玩法有个死穴:扛不住的就得退出。

去年威马、天际这些品牌已经倒了,剩下的也在收缩战线。

比如有些车企开始停掉不赚钱的车型,砍掉边缘业务,这都是在攒力气准备 “战后涨价”。

这事不是第一次发生。

网约车刚出来时,几块钱能打车;

外卖满 30 减 20,顿顿能吃好的。

那时候谁能想到后来会涨价?

但你想,平台烧钱抢市场,烧完了肯定要赚回来。

汽车行业也一样,等小厂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大厂肯定要把之前亏的钱赚回来。

就像特斯拉,去年降价最狠,Model 3 从 27 万降到 23 万,结果利润降了 37%。

今年人家已经开始涨价了,Model 3 涨了 1.5 万,Model Y 涨了 2 万。

这就是信号:再降下去自己都得亏,不如先涨价稳住利润。

不想承认,但多半会发生:汽车“价格战”结束后,将要迎来大涨价?-有驾

有人说 “新能源车成本会越来越低,电池降价了车价就该降”。

但你看看实际情况:电池成本下降的速度已经慢下来了。

去年三元锂电池成本从 1500 元 / 度降到 1200 元 / 度,今年顶多降到 1100 元 / 度,降幅越来越小。

可其他成本在涨。

钢材价格今年涨了 10%,一颗高通车载芯片要 3000 块,工人工资每年涨 5%-10%。

更别说现在消费者买车,还得要自动泊车、全景天窗、真皮座椅这些配置,加一项配置就得多一份成本。

举个例子,一辆 15 万的新能源车,电池成本 7 万,芯片 3000 块,钢材 2 万,人工 2 万,再加上营销、售后,成本已经 13 万多。

现在卖 15 万,利润也就 1 万多。

要是原材料再涨点,或者消费者要求加个辅助驾驶(又得加 1 万成本),车企要么涨价,要么就得亏本。

而且政府补贴也在退坡。

之前新能源车有购置补贴,2023 年就没了;

现在地方政府给的购车补贴,也不会一直有。

等补贴没了,车企想活下去,只能从车价里找补。

不想承认,但多半会发生:汽车“价格战”结束后,将要迎来大涨价?-有驾

可能有人说 “现在还有车企在降价,怎么会涨价” 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现在的降价越来越 “虚”。

有些车型说是降 3 万,其实是把之前送的保养、装潢取消了;

有些是清库存,卖的都是快换代的老款车。

真正的新款车,价格已经开始悄悄涨了。

比亚迪元 PLUS 今年涨了 5000 块,宋 Pro DM-i 涨了 3000 块;

特斯拉 Model 3 长续航版直接涨了 1 万。

这些都是头部车企,它们一动,其他品牌迟早会跟上。

再看看二手车市场,最近价格崩得厉害,有些车开了一年就亏 5 万。

这不是因为车不值钱,而是新车降价太狠,二手车只能跟着跌。

但等新车开始涨价,二手车价格肯定会跟着回升,到时候想买便宜车就更难了。

不想承认,但多半会发生:汽车“价格战”结束后,将要迎来大涨价?-有驾

最后总结

说车价会一直降的人,怕是没搞懂价格战的本质 —— 这不是 “成本下降让利”,而是 “烧钱抢市场”。

现在车企利润已经压到极致,小厂陆续退出,原材料和人工成本还在涨,涨价几乎是必然。

当然,也不用慌。

市场总有自己的节奏,价格回归合理水平,车企才有心思搞研发、提质量,对消费者来说未必是坏事。

只是想捡便宜的朋友得想清楚:现在可能就是最后的低价窗口期,再等下去,说不定就得花更多钱了。

汽车行业终究要回到 “赚钱活下去” 的正轨,价格战结束后涨价,不过是回归常态而已。

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