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们说,蔚来现在这状况,真是有点让人莫名其妙。前两天和一个修理厂的老王聊天,他说:你别光看蔚来表面光鲜,背后供应链那攀扯的东西复杂得很,不是外人想象那么简单。我点头,那阵风冷飕飕的,心里却没点底。
先说说数据吧。蔚来去年交付量大概10万台(这是厂家估算,外面说法不一),但利润率嘛,外头传闻按照成本算,毛利可能只有5%左右。说实话,这成本结构我印象里第二季度才看了一个材料供应的报表,按我的粗心算,单车核心零部件(尤其动力电池)成本占比差不多40%,外加研发折旧,人家花的钱直接烧在了刀刃上。这不,这就挺难做到同级别豪华电车里的价格优势。你想啊,蔚来的造车理念更像是做游戏皮肤一样,精致又有个性,价格上去了能卖出情怀价,但这个市场接受度很有限。
说来奇怪,我一开始还以为他们会像传统车企那样,先把成本压下来,量产再提毛利,结果发现人家很强调体验和定制化。这就好比你去买个手机,明明同价位的安卓手机最大牌,别人却卖那么多花哨的壳给你,用户还乐意买账。但车不同,要求实用性、安全性、还有售后,这些一旦管控不好,风险就蹭蹭往上涨。
我朋友做渠道销售,刚跟我抱怨:现在我们卖蔚来车得给客户一点‘理由’,光价格说不过去,消费者对续航和售后稳定性的担心没法硬杠。这就涉及到供应链博弈了,像蔚来这种高质感品牌,电池和芯片供应本来就紧张,生怕某个供货商掉链子。前两个月出现过一次小规模缺料,导致几个城市的店里推车都乱套了,客户等得心烦意乱。蔚来很多时候的研发决策都像是在走钢丝,既要保持创新,又不能随便断了供应链哪个环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才想起来的细节——蔚来的工程师团队里,确实有不少从传统汽车大厂跳过来的,但他们对快速试错和迭代的定义跟老厂完全不同。这里给个比喻,老厂像是在修建一座老房子,步步为营,慢慢添砖加瓦,而蔚来是想造一所智能化的未来房子,所以很多东西管控上会有漏洞,更甚至看起来随性,其实背后是冒着风险快跑。这种研发流程在某些阶段确实有效果,但广义上也让车企承受了不小的财务压力。
我也得承认,上面这说法有点大了。毕竟,蔚来并非没危机感,前段时间他们自己在财报里提到了调整策略、缩减某些非核心项目。我猜这背后多少是受到资本市场和用户反馈的双重压迫。说直白点,没人愿意屁股坐热了才着急,但现实就是如此。活着再谈品牌向上,这话一点没错,但活着也不是单靠融资烧钱就能撑起来。你说对吧,什么时候车企的装X和活下去能平衡好?(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扯个题外话,我忽然想到,为什么蔚来在社群运营上那么死磕,有人说给买了水军,有人说那群是真粉丝,其实算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就像前几天我微信群里一个朋友跟我说:你说,花几十万买辆车,要的是心里那点仪式感,难道不正常?说实话,这事说到底还是用户心理,跟咱们从业看数据成本完全不一样。
那回头说说竞争。跟同级别的理想、哪吒对比,蔚来卖的确实差异化更明显。理想更像一个家用便利工具,配置扎实,价格友好,售后保有率也高,保守派用户多。我朋友开的理想车保养周期短,修理工说的费用也没多高。那蔚来呢?买个车加个电玩体验,售后真要处理起来,精神和钱都花不少。你说谁愿意天天操心这事?
而且,有次和一位经销商聊天,他说,当下行业资金紧张,但不少品牌还在拼命烧钱,营销、补贴、产品开发一锅端,这事是不是有点傻?我当时差点没喷出来,这位人士也算身经百战,话音里那点无奈真是浓得化不开。
说重了,不好意思哈,我自己都有点嫌麻烦了。但没办法,这行业里的乱象和演化让我真想问:到底该怎么定义一个车企的活得下去?是烧钱补贴换规模?还是务实地与供应商死磕成本和质量?或者,像买手机壳那个比喻,靠用户自发去买个性来活命?
最后一点,我又粗略计算了下,按市场平均的10%-15%折旧率估算,一辆蔚来ES6三年保值率大概在60%-65%左右(样本少,很多变数),虽然表现不差,但远谈不上豪华。用户圈里有人说:我买它,看中的是服务,不光是车。那如果服务也跟不上,它该咋办?这一点,你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售后体验比车本身还更关键?
说了这么多,感觉蔚来现在到底是在玩火还是得救,真得听多久他们的下一步动作了。你们怎么看?你的邻居或者朋友,是不是真那么坚决买蔚来的?还是背后有些你们不愿意提的算盘?这些才是有趣的事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