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卖6万?比亚迪“海獭”价格大猜想,这回轮到A0级车市“地震”了

最近马路上那些五颜六色、长得像高科技午餐盒的小电车越来越多了,每次看到它们在车流里钻来钻去,都让人感觉生活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

但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老头乐的消费升级,你看到的每一辆小电车,本质上都是一把匕首,或者说是一块敲门砖,背后是车企们血淋淋的商业算盘。

这不,浓眉大眼的比亚迪也下场了,在日本发布了一款叫“海獭”的K-Car,消息一出,国内网友的计算器都按冒烟了,大家都在猜,这玩意儿在国内得卖多少钱。

有人说6万,有人说10万,还有人说比亚迪飘了,敢卖12万。

价格猜想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特别经典的商业问题:在一个已经被极致性价比定义的市场里,一个高端玩家要如何降维打击,是选择“合污”还是“自嗨”?

就卖6万?比亚迪“海獭”价格大猜想,这回轮到A0级车市“地震”了-有驾

要搞明白比亚迪的算盘,我们得先看看牌桌上已经有哪些玩家,以及他们是怎么玩的。

现在的微型电车市场,就像一个快餐江湖。

五菱宏光MINIEV,就是那个街边的手抓饼摊子,突出一个字,糙。

1.98万起步,连空调都得选配,铁皮包着四个轮子,主打一个“能动就行”。

它的目标用户画像清晰得令人发指:对价格极度敏感,出行半径不超过10公里,买车就是为了遮风挡雨,替代两轮小电驴。

五菱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创造并垄断了“代步刚需”这个细分市场,它的逻辑不是造车,是造一个会跑的工具,利润薄如蝉翼,全靠走量。

这叫什么?

这叫饱和式攻击,用价格把门槛踩到地心,让后来者根本没法玩。

然后是长安Lumin,它像是快餐江湖里的沙县小吃。

比手抓饼摊子讲究一点,至少是个店面,有了正经的桌椅板凳。

定价4.89万起,续航提到了301公里,内饰和配置也像那么回事了。

它瞄准的是对品质有那么一丢丢要求的城市白领,愿意多花两三万,买一个更像“车”的东西,偶尔还能跑个小长途。

长安的策略是“消费升级”,在五菱打下的地基上,加了一层精装修,收割那些既要又要的用户。

你看,一个卖“生存”,一个卖“生活”,这俩哥们儿已经把3到7万这个价格带的生态位给占满了。

现在比亚迪带着“海獭”来了,它想干嘛?

就卖6万?比亚迪“海獭”价格大猜想,这回轮到A0级车市“地震”了-有驾

它想在这个快餐江湖里,开一家“Shake Shack”。

我们来看看海獭这只“高档货”的底牌。

优势很直接,甚至有点蛮不讲理:比亚迪的品牌,和它背后那块刀片电池。

这俩东西加在一起,就约等于“安全”和“靠谱”的代名词。

在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教育后,比亚迪的这套安全叙事,已经像钢印一样刻在了消费者的脑子里。

这就像你去吃饭,一家是路边摊,一家是米其林背书的餐厅,即便卖的是同样的东西,你心理上对后者的信任度也完全不一样。

比亚e迪的品牌和技术,就是它最大的溢价资本,是它敢于把价格往上抬的底气。

这种优势是喂到嘴里的,根本不需要额外解释。

但短板也同样扎眼。

续航WLTC工况180公里。

空间是K-Car的标准尺寸,长宽高被法规锁死,后排基本等于宠物专座。

卖相嘛,见仁见智,反正可爱是挺可爱的,但实用性嘛,就别想太多了。

续航短。

空间小。

样子萌。

就卖6万?比亚迪“海獭”价格大猜想,这回轮到A0级车市“地震”了-有驾

这车凭什么敢卖得比Lumin还贵?

就凭它姓王,啊不,姓比。

这就引出了比亚迪最纠结的定价博弈。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如果定价太低,比如6万以下。

这相当于比亚迪直接穿着西装跳进泥潭,跟五菱和长安肉搏。

好处是能快速抢量,用品牌和技术优势把对手打得鼻青脸肿。

但坏处更致命:第一,赚个鸡毛钱,拉低了整个比亚迪品牌的平均售价和利润率,财报不好看。

第二,自降身价,等于告诉市场:“我的刀片电池也就值这个价”,这会严重伤害品牌的高端形象,以后再想卖贵的车就难了。

这叫“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属于战略上的短视。

那如果定价太高,比如超过10万呢?

这就更尴尬了。

消费者花10万块钱,图的是什么?

图的是一个综合体验。

这个价位,已经能摸到比亚迪自家的海豚的入门版了。

就卖6万?比亚迪“海獭”价格大猜想,这回轮到A0级车市“地震”了-有驾

海豚是什么?

空间更大的紧凑型车,续航400公里起步,正儿八经能满足小家庭周末出游需求的家用车。

你让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能带全家去郊区烧烤的海豚”和“只能自己上下班买菜的海獭”之间做选择,答案几乎是注定的。

把海獭定到10万以上,就像在豪华写字楼里开个煎饼果子摊,卖50块钱一套,不是说没人买,但注定是小众的玩物,和“走量”两个字彻底无缘。

所以,比亚迪的处境很微妙。

定低了,伤品牌;定高了,伤销量。

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性价比”和“品牌溢价”之间,找到那个该死的平衡点。

6万到10万这个区间,就成了最有可能的选择。

我们可以大胆猜想一下它的产品线策略。

入门款,6万出头,配置给到最基础,续航就是180公里,主打一个“年轻人的第一台比亚迪”,用刀片电池的安全性作为核心卖点,去抢那些原本在犹豫长安Lumin,但又对比亚迪品牌有信仰的用户。

这个价格,既和五菱拉开了身位,体现了技术差异,又没有高到让人无法接受。

中高配,价格拉到8万甚至接近10万。

怎么支撑这个价格?

加配置。

智能网联、L2级辅助驾驶、更好的内饰材料、联名款外观套件……把所有能提升“精致感”和“科技感”的东西都堆上去。

就卖6万?比亚迪“海獭”价格大猜想,这回轮到A0级车市“地震”了-有驾

这部分车型,不为走量,它的核心作用有两个。

第一,和长安Lumin的高配版形成差异化竞争,告诉市场,微型车也可以很“潮”、很“智能”。

第二,它承担着一个战略任务,就像房地产商搞的“样板间”。

这个“样板间”不一定是为了让你买下它,而是为了展示开发商的品味、用料和设计理念,最终目的是让你相信他们家其他更贵的户型也同样牛逼。

高配海獭就是比亚迪技术和品牌理念的一个“小而美”的橱窗,它的存在,是为了给海豚、海豹乃至仰望增添光环。

所以,比亚迪到底图什么?

利润?

销量?

都不是,或者说不全是。

比亚迪现在家大业大,不缺这一款车带来的仨瓜俩枣。

它图的是一个生态位,一个“我全都要”的霸气宣言。

在新能源这个牌桌上,比亚迪的目标早就不是“活下去”,而是“赢家通吃”。

从几万的代步车,到上百万的硬派越野,它要在每一个价格区间都插上自己的旗帜。

海獭的推出,就是为了补全产品版图上最后一块,也是最接地气的一块拼图。

这种快种快收的打法,在一个已经卷到飞起的市场里,是保持领先身位的必要手段。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巨头下场永远是好事。

它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卷的价格,以及被迫升级的竞争对手。

至于海獭最终能不能在6-10万这个区间站稳脚跟,取决于比亚迪的刀法够不够精准,也取决于市场愿不愿意为“安全感”支付那部分溢价。

但无论如何,当一个行业的老大开始认真做小产品的时候,这个市场,就要变天了。

而我们,只需要搬好小板凳,吃瓜看戏就行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