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来看,乐道L60一周年的促销还挺拼的。你知道吗?我刚开车从公司里出来,路上感受了一哈,汗啊,车水马龙,目标直指这个市场的火热点。采访一位销售,他眉头微皱偷偷告诉我:这次优惠力度大,想涨点销量。估算一下,折扣后个性化选装的原价4200元,最终其实只要大概2500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这对普通家庭来说,算是真挺划得来。
我还记得上次碰到一个家长,问我:这个L60,动力怎么样?能拉得动我们乡下的老木屋那点东西?这个问题挺真实,毕竟,不少买车的家庭会考虑动力够不够用,特别是在郊区或者路况不太好的偏远地方。L60表现中规中矩。你知道我怎么觉得?它跟一台家用微波炉差不多,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估算一下,市区起步市推,她推到100公里,耗电能在12到13度左右(样本少不确定),这个能耗算是还不错的。对比同价位,我试了一下竞争对手,一款买得差不多的SUV,那个能耗放飞了,最高到17度,跑长途挺吃油的。
其实我挺好奇,为什么蔚来能稳住价格还保持利润?供应链这个东西,说得比喻,像是个黑暗中的迷宫。零部件像是钥匙螺丝刀,供应快了,汽车就能快速出厂。去年原材料涨得厉害,想想,汽车的骨架差不多能占到车身成本的40%左右(这估算),原材料涨价其实是一根细细的锁链,如果那链一环断了,扯得它喘气。蔚来的策略很明显,跟苹果似的,像逼苏打水一样,把供应链的链条卡得很紧,就算成本维护,也得让消费者觉得划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亮点在于新款L60的配置,比如二排座椅的通风功能。你试过吸风式的通风?那种感觉像是车内布满了微型风扇,夏天开着就像在空调房,只是成本和技术能保证它不折腾你,像顾客的宠物一样被照顾得好。购车同时还送3年免费换电,144张券,这个福利我觉得特别适合城市家庭,一年换电几次,基本不用担心电池老化——我问身边修理工:这换电服务,靠谱吗?他眯着眼笑:大公司都这样,没啥大事。
讲个有趣点的,最近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汽车研发进度图,里面用一个螺旋升起的火箭图案,心里想:这个研发过程到底像不像那种螺旋上升,然后突然卡壳的感觉?不,还是得说,快捷的OTA升级让车子不断变新,就像手机微信每月都要升级一样。你会不会觉得,未来汽车,比我们的手机还会变脸?
对比两款车的实际体验,比如同价位的竞品,最明显的差别在于,L60的内饰用料更讲究一些,云缇米和月格棕的Nappa内饰,摸起来手感细腻得让我一度差点忘了自己是在试车。车内用的饰板大理石纹,也不算天方夜谭,但手感和颜值都提升不少。对比那款硬派SUV,内饰硬硬的塑料感还挺强烈,虽说空间宽敞,但做工的细节还是可以再注意点。
我多问一句:是不是有点过于软和 HQ了?这个市场,消费者真的在乎这些细节?有人笑我:你比车还挑剔。但我觉得,细节就是差异化。有个朋友跟我说,买车,最怕的就是忽悠。你觉得,汽车行业的忽悠多吗?我其实挺反感那些夸张的广告,特别是那种永远的动力源的。换句话说,车早就不再永远,它就像我们养的宠物,都会老。
说到这,我忽然又想到,去年我和朋友讨论,新能源汽车的千里眼功能,好像也挺强悍。那种技术,估计能让车自己认路,避免跑错弯。其实技术越来越贴近生活,是不是告诉我们,车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智能伴侣——你觉得呢?我猜,未来那种超大屏上满是应用快捷按钮的车子,会不会变成我们移动的办公室?
话说回来,买车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打个折扣——跳跃进去的成本。一辆车刚买回来,折旧率大概15-20%,估算五年快要贬值一半。有个说法挺有意思,说汽车像秒表,走得快,时间就更快消耗掉。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我们花了那么多钱,买一份未来的保险,到底值不值?还是说,就是个短暂的享受。
噢,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件事,车内那个素色小桌板,刚好满足我临时放片段稿纸的需求,再次证明:其实细节最打动我。你注意到没有,在市场里,很多车型其实都差不多,唯独用心的地方,才会让人记住。
你会怎么选择?看重那些实在用得上的配置?还是更追求视觉上的舒适?我其实很迷茫——就像这车的底盘调校,细节决定成败,可我也不太懂到底调得是不是软硬适中。哎呀,这个市场,真是越看越复杂。
你会不会觉得,购车和人生一样,没有完美配比——每一步都得权衡。像我,看到那块超大折叠桌,就忍不住想:或许,某天它会成为我灵感突现的点睛之笔?也许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