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把这句话套用到当下的小米身上,真挺合适。
这几年,涌现的新能源汽车牌子,确实不少。
一家接一家,看得人眼花缭乱。
小米下场造车,开始大家觉得挺稀罕,雷军一吆喝,拥趸们热情高涨,订单跟着猛窜。
不过,这股新鲜劲儿一过,老百姓掏钱买车,终究要看实在的价值。
坊间有信息说,小米计划在德国建立电动汽车研发机构,还重金挖来了宝马的工程师。
这是要登上国际舞台的节奏?
细细一想,这件事不光是小米想售卖汽车这么简单。
事情经过是这样:小米SU7在国内卖得还算红火,有传言说抢了特斯拉Model 3不少客户。
尝到甜头的它,便计划拓展海外市场,打算从2027年开始,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售卖车辆。
为此,他们在德国设立研发机构,还用优厚的待遇,聘请宝马原工程师。
这架势,摆明是要进军欧洲市场了。
比亚迪也没闲着,要在匈牙利兴建厂房,还声称要在德国和欧洲重塑发展规划,甚至计划生产油电混合动力汽车。
看来,中国汽车品牌组团“扬帆出海”,已成为一种潮流。
这件事背后,反映出咱们国家制造业的根基更稳固了。
过去提起“中国制造”,大家或许会联想到“廉价”、“不够优质”。
如今呢?
看看高铁、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哪一样不是拿得出手的“中国精造”?
小米、比亚迪,敢跑到汽车工业强国德国去一较高下,本身就是一种实力象征。
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既是挑战,也是一次提升的机会。
欧罗巴市场对汽车的标准严苛,安全性能、环保指标、技术水平,都要达标。
小米想在那边站稳脚跟,仅靠情怀和营销是不够的,还得拿出真正过硬的本领。
从前,一些国内手机品牌也曾尝试进军欧美市场,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缘由在哪儿?
技术储备尚有不足,品牌号召力不够强,售后保障跟不上等原因。
先前的经验,值得后人学习。
小米他们想避免重蹈覆辙,要在产品质量、科技革新、用户体验上下足功夫。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则事例。
早些年,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也受到过质疑,有人认为我们的技术是借鉴的,缺乏自主创新。
但经历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高铁不仅在本土获得了成功,还走向世界,赢得了各国的赞赏。
这表明,只要矢志不渝搞创新,就能战胜任何难题。
咱们也需看到,中国汽车品牌“出海”,遇到的阻碍不算少。
地域文化差异、政策性约束、市场上的竞争,哪一项都不能掉以轻心。
更关键的是,务必要尊重当地的法律,恪守商业规范,不能搞非良性竞争。
小米他们“出海”,不仅是售卖几辆车,更重要的是要塑造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提升中国创造的声誉。
这需要咱们的企业家们,拿出更多的智慧与胆识。
所以,小米在德意志设立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这件事值得关注,更值得期盼。
期盼中国汽车品牌,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辉。
毕竟,优质产品,人人都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