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未交车先付款”引争议: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

"车都没见到就要付清20多万尾款,否则定金不退!"近日,一则关于小米汽车提前收取尾款的消息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这究竟是车企为打击黄牛的无奈之举,还是霸王条款下的消费陷阱?

小米汽车“未交车先付款”引争议: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有驾

事件始末:未提车先付款引发质疑

多位小米SU7准车主反映,在车辆尚未下线的情况下,突然收到"7天内结清尾款"的通知。北京一位准车主晒出聊天记录显示:"销售明确表示不付款就取消订单且不退定金",而此时距离预计交付时间还有22-25周。这种"车未至而款先清"的做法,立即在消费者中引发强烈反弹。

小米官方回应称,此举仅针对两类特殊情况:一是主动要求延迟排产的客户;二是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客户(如分期配合度低或表达过退订意向)。但消费者质疑:如何界定"高风险客户"?标准是否过于模糊?

小米汽车“未交车先付款”引争议: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有驾

法律视角:协议条款是否存在霸王条款

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廖建勋指出,这种临时变更付款方式的行为存在多重隐患:一是加重消费者资金压力;二是若出现交付延迟或质量问题,预付全款的消费者将处于维权劣势。

更引人关注的是购车协议中常见的"最终解释权归厂家所有"条款。法律界人士分析,这类条款往往成为厂家单方变更条件的保护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格式条款不得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但现实中车企常通过复杂协议规避责任。

小米汽车“未交车先付款”引争议: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有驾

行业观察:新势力车企的交付困局

有分析认为,小米此举可能是为打击黄牛囤单。目前SU7排产周期长达41周,存在订单被转卖牟利的风险。类似情况在新能源车行业并不鲜见,特斯拉、蔚来等都曾采取过限制转让措施。

但问题在于:打击黄牛是否应该让普通消费者买单?业内专家建议,车企应建立更精准的订单筛查机制,而非通过加重消费者义务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有车企采用"交付前确认制",既保证订单真实性,又维护消费者权益。

小米汽车“未交车先付款”引争议: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有驾

消费启示:如何守护自身权益

这场争议给我们敲响警钟:在新能源汽车购买热潮中,消费者更需保持理性。签署购车协议时要特别注意四点:付款节点、违约责任、交付条件和争议解决条款。遇到"最终解释权"等模糊表述,务必要求明确具体含义。

市场经济本质是契约经济,但契约精神需要双方共同维护。车企追求效率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牺牲消费者信任为代价。毕竟,再炫酷的科技产品,也抵不过一句"顾客就是上帝"的永恒真理。您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购车经历?欢迎分享您的观点。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