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斌年初在内部宣布"四季度盈利"目标时,仅有1%的员工相信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承诺。但过去一个月,乐道L90首月交付破万、全新ES8预售订单中超80%来自燃油车主置换的数据,让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最惨创业者"的战略定力。
财报里的战略拐点信号
蔚来Q2财报显示净亏损49.9亿元,同比收窄1%,环比下降26%。更关键的指标在于销售费用增速(5.5%)与交付量增速(25.6%)形成的剪刀差,这意味着每辆车分摊的营销成本降低了16%。乐道L90上市首月即破万的交付成绩,以及全新ES8工作日晚间仍需排队的门店盛况,验证了李斌"纯电大三排SUV黄金时代"的判断。
成本控制的"蔚来方程式"
在经营复杂度翻倍(新增乐道、萤火虫两大品牌)的情况下实现费用率下降,蔚来靠的是三把手术刀:萤火虫品牌仅增加31名销售人员就实现万辆交付,创下行业人效纪录;三品牌矩阵使单车型营销成本下降约40%;CBU机制强制每个经营单元量化投资回报,打破了大厂常见的资源浪费惯性。这种"既要规模又要精细"的平衡术,正在改写新能源车企的亏损宿命。
5万辆交付目标的攻防战
李斌为四季度设定的5.6万辆月产能目标,相当于当前合肥工厂产能的1.87倍。支撑这一跃升的除了供应链弹性,更在于产品组合的精准卡位:乐道L90切入25-30万元家庭市场,全新ES8锁定50万元以上高端置换需求。与2019年资金链危机时不同,如今蔚来已建立起多品牌协同的立体防线,正如李斌所言"这次不再靠运气"。
长期主义者的短期盈利悖论
为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蔚来正在经历战略转型的阵痛:2024年季度研发投入将压缩至20-25亿元(同比下降30%),在行业普遍降价潮中坚守ES8的溢价能力,这些矛盾考验着李斌"既要当下生存又要未来想象"的平衡智慧。但资本市场显然更看重即时止血能力——财报发布后蔚来股价逆势上涨4.2%,反映出对盈利路径的初步认可。
从1%到99%的信任跨越,本质是蔚来将战略愿景转化为可量化指标的能力进化。当李斌把"四季度盈利"拆解为具体的5万辆交付目标、20%毛利率和CBU机制时,那个曾被嘲笑"过于理想主义"的故事,终于显露出商业闭环的锋利棱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