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开车这事儿也像做饭一样,光会最基本的刀工还不行,还得知道火候、调料,要不做出来的菜总是差那么点味儿。最近在行业里也感觉到点火药味。统计显示,去年新注册的私家车用户中,50岁以上的比例大概在5%左右(样本有限,估算),但我觉得这已经算是个静悄悄增长的信号了。有人说,岁数大了才开始学车,像个逆潮流而上的可爱反派,但其实我敢打赌,许多中老年人学车的动力比年轻人更强烈。
昨天我去小区门口那家驾校碰了个头。教练刘师傅跟我说:你知道吗,像你们这些‘迟到的’学员,报名的动机反而更朴实。他还笑着补充,大部分都不是因为工作需要,而是为了安全,或者孩子催。这话我心里一阵温暖。我自己也发现,学车就像重新认识一件老家具——你知道这东西曾经无比宝贝,但久了就觉得有点老旧、难以匹配现代的味道。跟那帮年轻人比,我的操作速度,差不多少了个全速按钮。
说到比较,我试过同价位的几款车:一辆是塔塔的A1,另一辆是国产某品牌的小型SUV。其实实际体验上,A1在驾驶中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脚底的反馈——像踩在厚实的羽绒被上,松软但又有一定的弹性。而那SUV,油门反应快得惊人,但我感觉车身偏重,转向没那么灵敏。区别可能在于它们的底盘调校:A1的底盘调得更偏家用舒适,SUV偏运动。作为一个新手,还是更喜欢第一款,因为操控更暖心。
这让我想到,研发里讲的调校偏重其实就像选枕头:你如果是喜欢软软的,那就别搞太硬,反之亦然。车子对新手来说,稳一点、轻一点,心里才没压抑。其实我也知道,背后供应链在调车底,像调面包的发酵时间,细节多得让人晕头转向,不像生活中一件衣服,买回家就能穿。整体成本我粗算了下,油耗(市区)大概也就每百公里8升左右,约7元一升,算下大约每公里0.56元左右,算不算便宜?我觉得还行,但也比不上电动车的掉头成本零。(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心想,难道不光是技术,你还要有点心理素质。像我,开始差点放弃的那几次——一次是在倒车时转向太快,差点撞到路边的排水沟;一次是在高速上突然心跳加速,要不是老师稳定情绪我早崩了。有人说,老年人学车的最大阻碍,其实不是不会操作,是怕出错。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自己从报名到照片里那辆车还挂着新手初上路的标签,可那天我坐在车里,竟然有点感觉像自己家。实际上,车子和人一样,也会记忆——多练几次,就能少那份紧张。其实我心里清楚,像我这样年龄开始学车,有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情怀:那份勇气,不能光用理性衡量。
而且,问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身边的朋友都说我有点冒险,其实我觉得,冒险两个字有点夸张,一点点偏执也许更贴切。其实我也知道,最初的那几天,动力来自要证明给自己看。现在压力大了点——我仿佛在一场和自我的较量里,拿到了点胜利。
有时候,学车觉得挺烦的。比如倒车入库,感觉像迷宫一样复杂。还有个疑问——我这么大岁数,还能学到多精?这个问题我问过教练,她说:只要你能坚持,钟摆就算再慢,也会走到终点。可我还是不免担心,人生中很多事都没那么快。其实我觉得,学车的过程里最大的收获,是那一点点自我超越。再不济,能勇敢面对,已经不易。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点——车子在拐弯时的摇晃感,是否真的会随着经验变得更弱?(这其实是我自己猜的,不太确定)我觉得,可能和人的平衡感有关。我最怕的不是技术上的难题,而是那份被看见的感觉——像站在舞台中央,手心出汗。
快结束时,我心里又浮现一个问题:开车这事,真的只为出行便利吗?还是更像给自己加了个新兴趣点——毕竟,你不能永远都站在原地吧?我记得一位修理工说过:车就像人,越修越懂。我总觉得,学车也是在修行。
(这段留白)我不知道这个想法,算不算太天真。能不能透过车轮的旋转,看清自己的人生?或者,没想到过,我会为了一个简单的目标跑到这里来?这次学车的经历,远比我想象的丰富。
问问你自己——你还记得第一次倒车时的那份紧张感吗?或者,那天晚上在灯光下,看着车窗倒影的自己。也许,最触动的,正是那个第一次吧。不光是取了驾照,更是给自己做了一份新的试验。
(这时候,车门哐当一声开了,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映照出一脸的疲惫又满是期待的表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