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搞“35+专场招聘”,魏建军亲自出镜喊话中年人:我们懂你。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场车企掌舵人对职场中年人的“情感共振”。7月18日,长城“35+专场招聘会”收官,62个岗位面向全球35岁以上人才开放,董事长魏建军亲自拍短视频,用“竹子三年扎根、第四年疯长”比喻中年重启,一时间感动无数打工人。可就在几天前,85后张宇却被HR以“资历太深”为由婉拒——这波操作,到底是真心求贤,还是借中年人情绪搞营销?魏建军这一招,拼的不只是情怀,更是长城汽车的未来。
一、“35+计划”背后:一场双向奔赴,还是一场精准营销?
先说结论:这场招聘,既是真心,也是无奈。
真心在哪?魏建军这两年真的变了。从幕后走向台前,开B站账号、做短视频、怒怼价格战、吐槽“零公里二手车”,他不再只是那个保定工厂里穿工装裤的实干家,而是努力学梗、答题通关的“萌新UP主”。一个60后能放下身段去拥抱年轻人的语言体系,这份诚意,我信。
但无奈更真实。看看数据: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卖了214.6万辆,吉利超140万辆,而长城只有约57万辆,同比仅增长2%。旗下五大品牌中,坦克销量下滑10.67%,欧拉更是暴跌56.19%。这不是增长,是警报。
更麻烦的是人。2023年,长城研发人员2.4万,占总人数29.3%;到2024年,降到了2.3万,占比27.45%。尤其是30-40岁这个黄金年龄段的研发骨干,从近1.4万降到1.2万。中坚力量在流失,技术迭代在加速,智能化战场已经开打,长城缺的不是人,是能打硬仗的“老炮儿”。
所以,“35+计划”哪是单纯做公益?它瞄准的,正是那些在职场被“优化”、但经验老道、抗压能力强、家庭稳定、愿意拼的中年人才。一位资深HR说得直白:“超过35岁的打工人,大多背着房贷车贷,比00后更好管理。”这话扎心,但也现实。
二、中年人要的不是同情,是“被需要”
咱们聊聊真实体验。高赫,前长城员工,负责性能调校,因为团队技术理念固化、新思路难落地,最终离开。但行业动荡几年后,他还是想回来——不是因为情怀,而是因为长城有相对灵活的调休制度。
加班能换加班费,也能调休。这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比多发几千块奖金更实在。时间自由,才是中年人最稀缺的资源。
再看张宇,被拒理由是“资历太深”。这背后,其实是企业用人逻辑的矛盾:一方面喊着要经验丰富的老将,另一方面又怕“镇不住”或“成本太高”。中年人不怕挑战,怕的是“你不信我能打”。
而魏建军那句“35岁不是终点”,戳中的正是这种被低估、被边缘化的焦虑。他懂中年人的憋屈——不是不能干,是没机会干。
三、长城的“中年焦虑”,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别看长城现在喊“35+”,其实它自己也正处在“中年危机”的十字路口。
第一,产品力跟不上节奏。
新能源转型期,比亚迪有刀片电池,吉利有雷神混动,长城的Hi4技术虽然不错,但声量不够,用户认知模糊。哈弗大狗2026款上市,本该是重头戏,却硬生生被“35+招聘”抢了风头——这本身就说明,长城在产品传播上,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
第二,组织僵化,创新受阻。
内部有“蓝军管理部”在搭建,目的就是打破思维定式,对抗“自我满足”。但一个连外部合作公司(如仙豆智能)都得搞“特区”的企业,说明总部的流程之繁琐、审批之慢,已经成了创新的绊脚石。“一个月才能签个合同”,这速度,在智能汽车时代,等于慢性自杀。
第三,人才结构失衡。
研发人员减少,30-40岁骨干流失,年轻人才又难留住。一位离职员工说,在保定做座舱开发,月薪8000,同行普遍过万。不是人家不想留,是留不住。
四、对比同行:长城的“稳”,正在变成“慢”
我们拉几个对手看看:
比亚迪:销量碾压,三电自研,全产业链布局,成本控制到极致。它不靠情怀,靠的是“卷到极致”的性价比。
吉利:多品牌战略+全球化布局,极氪、银河、领克各有定位,还投资了路特斯、沃尔沃,技术储备深厚。
理想:精准定位家庭用户,把“情绪价值”做到极致,冰箱彩电大沙发,不是笑话,是真需求。
而长城呢?哈弗守着SUV基本盘,坦克靠小众越野撑着,欧拉被腰斩,魏牌转型不顺。它像一个曾经的优等生,突然发现题型变了,自己还在用老方法解题。
所以,魏建军必须拼。拼的不是一时流量,而是重构组织、激活人才、重塑品牌的系统工程。
五、这场“中年营销”,能成功吗?
短期看,赢了口碑。
“35+”话题冲上热搜,无数中年人转发魏建军的视频,说“被尊重了”。这种情感连接,比砸几亿广告费都值。
长期看,成败在落地。
如果招来的人只是“凑数”,或者进来后发现“还是老一套”,那这次营销就成了笑话。中年人最讨厌被当工具人,他们要的是“价值被看见”。
而且,光招人不够,还得留人。怎么给中年骨干更多决策权?怎么打破部门墙?怎么让创新不再“卡在流程里”?这些,才是魏建军真正要解的题。
六、给中年求职者的建议:别只看情怀,要看机制
如果你正35+,看到长城招聘心动,我劝你三思:
问清楚岗位实权:是真让你带队,还是“高级执行”?
了解团队文化:是鼓励创新,还是“领导说啥是啥”?
看薪酬结构:有没有长期激励?调休制度是否真能兑现?
查内部流动率:有多少老员工回流?离职原因是什么?
情怀可以点燃激情,但机制才能决定你能走多远。
七、未来会怎样?
长城的“35+计划”,或许会成为传统车企人才战略的一个转折点。当行业从“抢年轻人”转向“抢有经验的中年人”,说明拼速度的时代过去了,拼耐力的时代来了。
中年人有家庭、有经验、有韧性,他们不追求“颠覆”,但擅长“稳中求进”。而这,恰恰是长城现在最需要的。
但我也担心:当“35+”变成营销标签,会不会有一天,“40+”“45+”也得搞专场? 到那时,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为什么一个社会,要靠企业搞“专场招聘”来解决年龄歧视?
最后,聊聊我的感受
作为一个常年跑车企的“老记”,我见过太多“雷声大雨点小”的人才计划。但这次,我愿意给魏建军一点耐心。因为他至少敢站出来,承认中年人的价值。
长城能不能靠这批“老炮儿”翻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愿意向中年人才低头的企业,至少还没放弃战斗。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如果你35+,你会考虑去长城吗?还是觉得这不过是场“情感营销”?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也承诺:每一条留言,我都会看,能回的一定回。
顺便说个花絮:魏建军B站考试100道题,他说“有蒙的”。我问他蒙了哪道,他笑而不语。老铁们,你们说,60后老板玩B站,是真懂,还是硬撑?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