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十多年前,日本摩托车企业在越南市场上叱咤风云,获取了巨大利益,但很快就被中国摩托车企业反超,我们凭借着价格战,很快就占据到了当地的80%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企入驻,竞争也变的异常激烈,本国人竟开始攻击本国人,价格一度从700美元降到180美元,质量却令人堪忧,用手都能掰断铁皮,最终又被日本反超。
至此之后,中国的摩托车企业还有机会实现逆转吗?越南市场真的没有中企的容身之地了吗?
中国摩托车的恶行竞争
二十多年前,越南的摩托车市场被日本品牌捂得严严实实,铁板一块,一辆本田或雅马哈,随便就能卖到两千美元以上。
要知道,那会儿越南老百姓的月收入,才两三百美元,这价格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把绝大多数人都挡在了门外。
中国企业一眼就看到了这道“高墙”背后的巨大空间,1999年前后,以重庆力帆打头阵,上百家中国摩托车厂如一支奇兵,带着一把锋利无比的武器杀入越南市场——没错,就是价格。
日本车卖两千多,我们只卖七百美元,不到三分之一,这分明就是降维打击,越南市场瞬间被点燃,经销商揣着现金排队抢货,中国摩托车的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像过节一样热闹。
不到三年,中国品牌就鲸吞了越南市场80%的份额,年出口额更是冲到惊人的19.2亿美元几乎是一夜之间,越南的大街小巷,都换上了中国摩托的身影。
闪电战的逻辑是速战速决,占领之后呢?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后,上百家中国摩托车厂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涌入,这片蓝海,眨眼间就变成了血海。
唯一的武器——“价格”,开始不分敌我地狂舞,你卖七百,我就卖六百五,很快,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一路狂泄,甚至跌到了骇人听闻的180美元,连日本车的一个零头都不到,这种自相残杀式的“内卷”,直接把整个行业拖进了死胡同。
一辆车的利润被压到只剩几十块人民币,企业连活下去都成了问题,为了活命,唯一的出路似乎就只剩下压榨成本,这压根就是一条不归路,起初或许只是换个便宜点的供应商,后来就彻底动了歪脑筋。
车架用的钢材越来越薄,据说用手都能掰弯,链条换成劣质材料,骑几个月就锈迹斑斑,发动机的核心工序被省略,在越南湿热的气候下,散热不良导致其寿命急剧缩短,还没怎么用就故障频发。
口碑崩塌,一败涂地
“骑半年掉漆,一年发动机异响,两年就得大修”,这几乎成了当时中国摩托车留给越南消费者的普遍印象。
更糟糕的是,为了抢夺经销商,同行之间互相使绊子,往对方的供应链里掺沙子,或者干脆仿冒日本名牌。
用劣质零件组装“山寨车”,把整个“中国制造”的招牌砸得稀烂,当产品质量和服务体系全面崩盘时,再低的价格也失去了意义。
越南政府此时也出手了,大幅提高进口关税和准入门槛,这无异于给了本已摇摇欲坠的中国摩托车企业致命一击,最终,那股红色浪潮退去得比来时更快,市场份额从巅峰的80%跌回不足5%。
打败中国摩托的,从来不是强大的日本对手,而是我们自己那种“捞一票就走”的短视和贪婪,这场惨痛的溃败,不是输在战场上,而是输在了出发前的战略思考上——从一开始,许多企业想的就只有“割韭菜”,根本没想过要“种庄稼”。
就在中国企业内斗得头破血流之时,那些被我们用价格战打得节节败退的日本品牌,却在悄悄地做着另一件事:扎根,他们压根没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长远。
本田在越南建立了完整的生产线,实现了超过90%的零部件本地化生产,这不仅轻松绕过了关税壁垒,更重要的是,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不是来捞一票的过客,我们是来长期经营的。
他们把维修网点铺到了乡镇一级,承诺“三年免费保修”,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省心,雅马哈则在广告里反复强调“十年无大修”的品质承诺。
当越南消费者被中国摩托车的质量问题折磨得筋疲力尽后,回过头才发现,多花些钱买一辆省心耐用的日本车,才是真正的划算。
人心这杆秤,最终还是会倾向品质和信赖,日本品牌不费吹灰之力,重新收复了失地,重新占据了市场主导。
新一代中国车,重塑信心
历史仿佛一个轮回。十几年后,当越南吹起电动化的新风潮时,新一代的中国企业又来了,这一次,他们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意经。
以雅迪为代表的中国电动车品牌,没有再把低价当作唯一的敲门砖,他们首先做的,还是在越南建厂,但这不仅仅是生产,更是研发的本土化。
他们研究越南多山多雨的气候特点,专门加固了车架减震,将电机的防水等级做到可以浸泡半小时的IPX7级别,这种针对性的改良,体现的是对市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在营销上,他们不再是只喊“全场最低价”,而是帮消费者算一笔长远账:“五年省出一辆车钱”。一辆电动车的售价或许和日本燃油车相近,但其百公里使用成本不到燃油车的五分之一,这种价值导向,吸引的是更理性的消费者。
更关键的,是服务体系的重建,他们在越南开设了数百家门店,承诺“24小时上门维修”,并在当地建立配件仓库,确保售后服务的及时响应。
当一个河内骑手说“现在的中国车,店里会主动打电话来问车况,比当年靠谱多了”的时候,这已经宣告了一种商业哲学的根本转变。
结果是,雅迪在越南的年销量突破十万辆,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并投入一亿美元兴建第二家工厂,回头看这两段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格局。
第一代出海的摩托车企业,很多抱着一种“出口贸易”的投机心态,把越南当成一个倾销产品的市场,而新一代的电动车企业,则抱持着一种“全球化运营”的实业心态,把越南当成一个需要深耕的战略基地。
结语
从挥舞价格屠刀到潜心打造服务网络,从追求短期销量到构建品牌信任,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刻蜕变。
当年在越南街头的惨痛溃败,并非毫无价值,它至少用几十亿的学费,给后来的中国企业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商业课:
生意做到最后,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走得远,而要想走得远,就必须戒掉赚快钱的浮躁,老老实实地弯下腰,像个农夫一样,去耕耘你的市场,培育你的用户,守护你的品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