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消费者宋先生就其在河南思皓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思皓”)购买的江淮牌小客车来源问题,公开质问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集团”)。面对“无授权销售”的明确回应,消费者与车企之间的博弈将江淮集团的品牌管理漏洞及监管责任推至风口浪尖。
消费者维权陷僵局:追问车辆来源遭车企回避
2023年11月,宋先生在河南思皓以“江淮授权经销商”名义购买了两辆江淮牌小客车。后发现河南思皓销售给宋先生的是低配版本车型冒充高配版本销售。此后,就车辆来源问题,宋先生多次向江淮集团核实经销商资质。2024年5月及2025年1月,宋先生两次赴江淮集团总部交涉,对方虽明确否认河南思皓的授权资质,却始终对“未授权车辆来源”三缄其口。宋先生直言:“车企既称无授权,又不说车从哪来的,难道放任问题车辆流入市场不管?”消费者质疑声中,江淮集团的沉默引发公众对“监管失职”或“内部包庇”的猜测。
法律与行业视角:灰色渠道隐患或涉多方责任
法学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知晓商品真实信息。若河南思皓以虚假授权销售车辆,江淮集团若存在渠道管理疏漏,可能需对消费者损失承担连带责任。行业观察人士分析,江淮集团长期存在的“灰色渠道”隐患或为事件根源:库存车倒卖、经销商跨区违规销售、内部渠道失控等非法手段,可能导致车辆绕过正规授权体系流入市场。此次事件暴露出江淮集团在授权资质审核、车辆流向监控及售后责任衔接上的系统性短板,品牌信任度遭重创。
公众质疑升级:车企责任切割难掩管理漏洞
舆论聚焦江淮集团与经销商的“责任切割”现象。消费者呼吁,车企不应仅以“未授权”为由推诿,而应主动溯源车辆流向,对非正规渠道车辆给出合理解决方案。有业内人士直言,若车企默许“影子授权”或“挂靠经销商”存在,其品牌管理体系或已陷入危机。目前,江淮集团仍未就车辆来源及解决方案给出公开回应,公众对其“装聋作哑”姿态的质疑声愈发强烈。
事件折射监管困境:国企责任亟待厘清
作为国企,江淮集团在明知消费者投诉举报的情况下未采取有效打假措施,是否存在监管失职或内部利益纠葛?《商标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要求品牌方维护市场秩序,放任侵权或涉嫌行政不作为。宋先生的遭遇折射出国企监管责任的模糊边界: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企业责任担当之间的失衡。
呼吁彻查真相:消费者权益不容“踢皮球”
消费者宋先生表示:“我们信任江淮品牌购车,如今问题出在车企管理上,江淮集团必须为消费者的权益负责。”公众期待江淮集团直面问题,彻查河南思皓车辆来源,公开整改渠道管理体系,杜绝类似事件重演。
本网将持续跟踪事件进展,为公众还原事实真相,推动车企履行社会责任。
责编:宋家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