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的大众展台前,销售顾问小李第 12 次向路过的观众介绍:“这台途锐锐越版现在只要 38.88 万,比原价便宜了 13.99 万!” 但大多数人只是扫了一眼车标就转身走向隔壁的新能源展台。这种冷清场景并非个例 —— 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途锐全国销量不足 900 辆,而隔壁展台的特斯拉 Model Y 单月卖出 25694 辆,相当于 30 辆途锐的销量总和。当这台被称为 “换壳保时捷卡宴” 的德系豪华 SUV 放下身段大降价,为何依然难逃 “无人问津” 的命运?这场降价潮背后,藏着传统燃油豪车的集体生存危机。
价格手术刀下的生存困境:降价 13 万为何换不来销量?
途锐的降价幅度堪称 “割肉”:2025 款 2.0TSI 锐越版厂商指导价 50.88 万,终端实际成交价仅 38.88 万,13.99 万的降价力度创下途锐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纪录。但 “以价换量” 的策略并未奏效,7 月销量同比下滑 42%,成为大众进口车体系中表现最差的车型之一。
降价背后的 “简配陷阱”
仔细对比配置表会发现,降价的代价是隐形减配。与老款车型相比,锐越版砍掉了前大灯清洗系统、30 色氛围灯、前排座椅通风等 12 项舒适配置,连车道保持辅助和盲点监测这样的安全配置也被减配。更隐蔽的是四驱系统的缩水 —— 虽然宣传页仍标注 “托森四驱”,但实际搭载的是简化版多片离合器结构,越野性能下降 30%。这种 “明降暗减” 的操作让消费者疑虑重重,某汽车论坛上 “38 万买个减配车值吗?” 的帖子获得 2000 多条讨论,其中 83% 的网友持否定态度。
这种降价策略陷入恶性循环:为维持利润而减配,导致产品力下降;销量不佳又被迫继续降价,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数据显示,途锐的用户满意度从 2023 年的 82 分降至 2025 年的 69 分,其中 “配置缩水” 成为投诉最多的问题。相比之下,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型普遍标配 L2 级辅助驾驶、座椅通风和空气悬架,配置落差让途锐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价格定位的尴尬处境
38.88 万的终端价让途锐陷入 “高不成低不就” 的境地:向上看,加 10 万就能买到宝马 X5 的入门版,品牌溢价明显更高;向下看,35 万级的理想 L8 配置更丰富,空间更大。某汽车垂直平台的用户调研显示,在 40 万预算区间,仅 7% 的消费者会考虑途锐,而选择 BBA 的占比达 63%,选择国产新能源的占 28%。
更致命的是价格体系的混乱。2023 款车型还在以 58.78 万的价格销售,而 2025 款新车价格低了 20 万,导致老车主强烈不满,某维权群已有超过 300 名车主集体投诉 “价格欺诈”。这种价格跳水不仅伤害老用户感情,更让潜在消费者担心 “买后就贬值”,形成 “观望 - 滞销 - 再降价” 的恶性循环。
三重错位:品牌、技术与时代的脱节
途锐的滞销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传统燃油豪车在新能源时代的典型困境。当汽车产业从 “机械性能为王” 转向 “智能电动主导”,德系豪车赖以生存的三大优势 —— 品牌溢价、机械素质、豪华质感正在被重新定义。
品牌溢价的瓦解
大众标制约了途锐的天花板。虽然与保时捷卡宴同平台生产,共享 30% 的零部件,但途锐的品牌认知度远不及 BBA。调研显示,72% 的消费者认为 “大众标不值 50 万”,而持有相同观点的宝马车主仅占 19%。这种品牌认知差距在二手车市场尤为明显:三年车龄的途锐保值率仅 52%,而宝马 X5 达到 68%。
更尴尬的是新能源时代的品牌重塑。蔚来、理想等新势力通过直营模式和用户运营,在 3-5 年内建立起不弱于传统豪华品牌的认知度。某调研机构的品牌力排名显示,2025 年理想汽车的品牌溢价能力已超越大众,接近奥迪水平。当消费者的豪华认知从 “车标” 转向 “体验”,途锐的品牌劣势被进一步放大。
电动化转型的滞后
在新能源浪潮下,途锐的技术路线显得格格不入。目前在售车型中,仅有 2022 款 eHybrid 插混版本,纯电续航仅 58 公里,且自 2022 年后未进行任何升级。反观竞争对手,宝马 X5 已推出纯电版本,理想 L8 更是凭借增程式混动实现 “无续航焦虑”,每月销量稳定在 1.5 万辆以上。
电动化滞后直接导致政策适应性差。在上海、深圳等限牌城市,途锐因无法上绿牌而丧失大量潜在客户。某大众进口车经销商透露,限牌城市的途锐销量占比从 2020 年的 45% 降至 2025 年的 18%,而这些市场正是豪华 SUV 的主力消费市场。奥迪 CEO 杜思曼的话或许道破天机:“从 2026 年开始,奥迪新车型将全面电动化”,当德系同门都在加速转型,途锐的坚守更显落寞。
消费需求的代际更替
豪华 SUV 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数据显示,40 万以上豪华 SUV 消费者中,35 岁以下人群占比从 2020 年的 29% 升至 2025 年的 58%,这些 “数字原住民” 更看重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科技配置,而非传统的机械性能。途锐在这方面明显落后:车机系统反应速度比理想 L8 慢 2.3 倍,语音助手仅支持基础指令,连 CarPlay 无线连接都时常断连。
消费场景的变化也冲击着传统豪车。新能源车主更注重 “家庭使用”,理想 L8 的六座布局、后排娱乐屏等设计精准击中家庭用户需求;而途锐坚持五座布局,后排空间比同级车型小 8%,无法满足多孩家庭需求。某汽车测评博主的实测显示,带着儿童安全座椅的情况下,途锐后排无法同时容纳两个成人,这种实用性缺陷成为家庭用户的最大痛点。
传统豪车的集体困局:不止是途锐在渡劫
途锐的困境是整个德系燃油豪车阵营的缩影。2025 年 7 月,豪华燃油车零售量同比大跌 20%,市场份额萎缩至 9.3%,而新能源豪华车份额已达 41%。当 BBA 都在电动化转型中步履蹒跚,定位尴尬的途锐自然首当其冲。
电动化转型的 “两难”
德系车企陷入 “弃燃油舍不得,搞电动不擅长” 的困境。大众集团 2025 年财报显示,纯电车型研发投入是燃油车的 5 倍,但利润率仅为燃油车的 1/3。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失衡让传统车企犹豫不决,反映在产品上就是 “油改电” 的敷衍之作。相比之下,新势力企业没有历史包袱,能全身心投入电动化研发,产品体验自然更胜一筹。
途锐的插混版本就是这种犹豫的产物:58 公里的纯电续航仅能满足最低通勤需求,充电时间长达 4.5 小时,实际使用中 90% 的车主仍依赖燃油驱动。这种 “过渡性产品” 既无法享受新能源政策红利,又失去了传统燃油车的纯粹性,最终两头不讨好。
国产替代的全面崛起
30-50 万价位曾是合资豪华品牌的 “安全区”,如今却被国产新能源车型全面渗透。理想 L8、问界 M9 等车型以 “同价位配置翻倍” 的策略快速抢占市场,2025 年 7 月这一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已达 57%,首次超过合资燃油车。这些国产车型不仅配置更高,在智能化、舒适性上也实现反超,直接冲击途锐等传统豪车的市场根基。
更致命的是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消费者不再迷信 “进口 = 高端”,某调研显示,25-35 岁购车群体中,62% 认为 “国产新能源比传统豪车更值得买”。这种观念转变让途锐的 “德国制造” 光环黯然失色,毕竟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面前,“百年工艺” 的说服力越来越弱。
结语:降价不是解药,转型才是出路
途锐的降价滞销像一面镜子,照出传统燃油豪车的集体焦虑。当电动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当消费者的价值判断从 “机械性能” 转向 “智能体验”,单纯的降价只能换来短暂喘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已有 12 个国家宣布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中国虽然没有明确禁售日期,但新能源渗透率已达 65%,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已然清晰。
对于消费者而言,当下选择燃油豪车需要更理性的考量:如果你执着于传统机械质感和长途越野需求,打折的途锐确实存在一定性价比;但如果更看重科技配置、使用成本和未来保值率,新能源车型显然是更优解。某二手车平台数据显示,三年车龄的新能源豪华车保值率首次超过同价位燃油车,这一变化值得所有购车者关注。
途锐的困境或许只是开始。当奥迪宣布 2033 年停产燃油车,当宝马将研发重心转向电动平台,坚守燃油路线的豪华车型将越来越难。这场降价潮终会过去,但传统豪车面临的转型考题,才刚刚进入攻坚阶段。
你认为传统燃油豪车还有翻盘的机会吗?如果有 40 万预算,你会选择降价的途锐还是同价位的新能源车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