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年国产新势力车企的发布会越来越像一场套路满满的综艺秀?什么“历史级订单”,“上市当天锁单破万”,甚至飙到了“预售半小时订单突破五万”。这些触目惊心的大数字,真的有那么多人抢着要买新车吗?你要真信了,可能小半夜还有人排队给遥遥领先的品牌打钱。这种狗血剧情我是不信的,你信吗?
这订单里有水分吗?你问问自己,真的有必要人手一辆新势力车,非得像春运抢票似的拼命加名额?要说你真抢到了一份订单,还觉得占了大便宜,能不能仔细回忆下,当初拼命下单抢车的你,是什么心态?现在开着,心里是不是有点忐忑?
不少所谓汽车行业人士早就说了,这些天量订单多数都是“公关公司帮着做数据”,也就是说,你还没打算买,他们那头订单数都已经双倍膨胀了。说得狠一点,这种“订单造假”其实就是半公开的秘密。为啥搞这一出呢?其实挺简单,你家对门要是说他家孩子考了年级第一,你不也得打肿脸充胖子,儿子也得说考了班级前五嘛。不吹点,谁知道你家这孩子是真牛还是家长脸皮厚?
问题就来了,车企玩数字游戏,最终受伤是谁?很多普通车主上了“贼船”才懵了。这几年来,不少人为了所谓的“限量”“保值”新车型,不但从别人手里加价抢了订单,提了新车,还到处炫耀,觉得自己早买早享受,明智得很。那现在呢?订单数量是上来了,车是真的多了,二手市场一看,车价哗啦啦作大水冲,自己手里的爱车转眼成了贬值机器,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你是不是也在问:到底是什么让一辆新车才开不到一年,价格跌得比股票还快?这不是没人关心,车主都在问厂家,也在问自己。我觉得问题的根子其实早写在表面了。首先,是“产能过剩”。中国的汽车产量是年销量的三倍多,供大于求早就是铁律。自然没啥货紧价扬可言,全靠这些订单神话给你造气氛,活活骗你进坑。
更有意思的是,厂家一边喊你抓紧买新车,一边又在百亿补贴拉优惠,三个月一降价,半年一换代,新车价都撑不住,二手价格就更没盼头了。你再看看新能源车,二手市场卖得比燃油车还惨。为啥?电池衰减太快,开了三年电池容量掉个15%—20%,谁愿接盘?修个电池价格堪比半台新车,换套动力系统直接等于报废重买,理性的二手车商都不敢要。
可你说现在终端消费者真的懂吗?还是大多数还活在订单神话和网红口嗨的世界里?去年风头正猛的新势力品牌哪个没有号称“首批车都能加价倒卖”,细心点看吧,很多根本就是托儿自导自演,有些新车自己人悄悄加价,后面割了几刀,最后还是要自己接盘。其实真懂行的,谁不知道车市整体供过于求,厂家能放着赚钱的单子不做,还轮得到普通人炒单吗?
有人问,现在新能源车一年都能贬个三分之一,买新车还有没有必要?说实话,刚需买代步车或者家里第一辆,还得用几年当然能接受,但真要想着“保值”甚至“升值”,那就是活在PPT世界里。尤其是那些打着“限量保值”宣传的车企,后头车一排一排下线,二手市场一放量你就都是接盘侠。
你以为贬值仅仅是电池问题吗?别天真了。厂家在升级换代上的速度,大到你恨不得每年都出一辆“大改款”。上半年刚买完,下半年新车配置就差一大截,老款掉价是自然规律。价格体系都维护不住,那你想指望什么“天选保值”?更可笑的是,一些爆款车到三年过保修,维修费用陡增,甚至连小零件都比豪车贵。这哪里是科技普惠,分明是割出来的“新智商税”。
你有没有问过,车企真的怕这样玩吗?他们为啥不怕信誉垮掉?说到底,负面新闻太多了,消费者记不住,市场新车出得比段子还快。有新车就有新噱头,风头一过大家就忘了,厂家依然玩旧套路,甚至有些品牌真把“高订单=高科技”当成宣传秘诀。真话谁愿说?行业里你方唱罢我登场,看起来个个老老实实,背地里都比下线谁更卷。最终结果,就是消费者永远是接力棒,永远是在买单。你以为你在买车,提高消费体验,结果你消费的,其实只是个没啥意义的“破记录”。
有人问,现在新能源二手车没人要,车主怎么办?我也问不出新答案。你打算硬着头皮开五年八年?那得期望厂家活那么久,还能无忧换电池。有能力自己修车?那你准备出个大价钱。遇上需要周转换车的,拍卖行都不敢收,最后只能自己咬着牙往下砸价。
最有意思的,其实是网红和公关一边PUA你赶紧买,一边自己悄悄出二手车。头部媒体嘴里“闭眼买”“不买等后悔”,结果自己都是一两年就出掉,早抽身了事。你如果认真“信品牌”,那结果八成是“信了个寂寞”。
有些人还等着政府救市。其实政策面已经给了不少,比如换电补贴、限牌倾斜、免购置税,但市场营销玩数字游戏的冲劲比政策还猛。去年前几年玩几万辆,今年干脆十几万、几十万。明眼人都明白:数字游戏玩得越大,消费者被骗得越狠,但市场规则又是谁定的呢?你还真怪不了厂家,他们就是商人。说白了,他们给股东看漂亮数字,要的是名声和融资,消费者想等真心,十有八九只能等到最新一代宣传话术。
消费者就一点防骗的常识——先别被订单数字吓傻,谁家“限量”都值得怀疑,真正好车根本不用靠吹量造势。新车刚上市就加价,还一堆黄牛囤单?你看看几个月后那个二手车平台出了多少库存,自然明白水深水浅。市场上真正靠谱的车,从来用不着吹得天花乱坠,不会今天保值神话,明天自己打脸。愿意加价接盘的,多半是成了新“割韭菜”。想买车,问问自己:到底冲的是什么?真的需要,还是就被营销裹挟了情绪?
这年头买车,其实跟买理财产品差不多,看人吹得天花乱坠,自己不做点功课,亏的就是你。别为新鲜订单上了贼船,别指望天降神车能一直保值。车本是消耗品,真有点闲钱想尝鲜可以,但要是指望买车还能挣差价,那就真该多喝杯咖啡,醒醒神先。别让厂家的几个PPT数字就糊弄晕了,年底一算账,才发现亏的总是一手订单的自己。
世界就这样,聪明人总想着当那批最早的上车者,结果谁都没看清“船上其实坐满了同样的接盘侠”。下次再看到新品牌发布会刷屏的十万订单、五万订单,你问问自己心里真的信吗?也许我们的市场真的需要换一种玩法了,先别再为那些高不可攀的“订单数字”献出真心实意的钱包,先来点常识,别稀里糊涂又成了下一个吃亏的人。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