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营收破1500亿,一个吉利战略发力,价值突围显成效

今年上半年,国内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相当热闹,但这种热闹却带着一股“火药味”。

各大车企为了抢占市场,纷纷举起了“价格战”的大旗,今天你降价八千,明天我就优惠一万,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车企自己也叫苦不迭。

在这样一片“内卷”的氛围里,很多人都觉得能保住销量不下滑就算不错了。

然而,吉利汽车却像个例外,不仅没被卷进去,反而交出了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单。

吉利营收破1500亿,一个吉利战略发力,价值突围显成效-有驾

数据显示,吉利汽车在2025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第一次突破了1500亿元大关,达到了15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创下了公司历史上的新高。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大家都在拼价格的时候,吉利又是靠什么实现了这样的逆势增长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份成绩单的具体内容,因为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首先是销量,上半年吉利总共卖出了140.9万辆汽车,同比增长了47%,这个增幅在行业里是非常惊人的。

更重要的是,它的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了10%,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上,每卖出10台新车,就至少有1台是吉利旗下的产品。

收入的增长正是源于这样火爆的销量。

再来看大家关心的利润问题,财报上显示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92.9亿元,同比下降了14%。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可能会觉得,吉利是不是增收不增利?

吉利营收破1500亿,一个吉利战略发力,价值突围显成效-有驾

其实不然,这里面有个细节需要看清楚。

这个净利润里包含了一些非核心业务的损益,比如外汇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

如果把这些因素刨除,只看吉利主营业务,也就是造车和卖车这件事本身的核心利润,那么数字就变成了6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102%,直接翻了一倍。

这说明吉利的核心赚钱能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强了,企业的经营基本面非常健康。

当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毛利率为16.4%,比去年同期略微下降了0.3个百分点,这在“价格战”的大环境下,能够基本稳住已经实属不易。

更让人安心的是,吉利账上的现金非常充裕,达到了588亿元,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这为后续的发展和应对市场变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也正是基于这份底气,吉利敢于将全年的销量目标从原来的271万辆,直接提升到了300万辆。

那么,这么好的成绩是怎么做到的呢?

吉利的策略其实很清晰,就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传统的燃油车,另一条腿是时下最火的新能源车。

这两条腿不仅没有互相绊脚,反而配合得相当默契。

吉利营收破1500亿,一个吉利战略发力,价值突围显成效-有驾

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可以说是火力全开。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72.5万辆,同比增长了126%,新能源车的销量已经占到了总销量的一半以上,达到了51.5%。

这意味着吉利已经成功地将业务重心向新能源方向倾斜。

其中,吉利银河系列表现尤其突出,上半年销量高达54.8万辆,增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32%。

而在高端市场,极氪和领克这两个品牌也像两把尖刀,成功地插进了竞争最激烈的地带。

极氪品牌仅用了44个月就实现了50万台的销量,创造了全球豪华纯电品牌的最快纪录。

领克品牌也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累计交付量突破150万台,并且在35万元这个价位段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虽然目前吉利在新能源市场的份额还排在第二位,与第一名比亚迪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与此同时,吉利的另一条腿——燃油车,也走得异常稳健。

吉利营收破1500亿,一个吉利战略发力,价值突围显成效-有驾

在整个行业燃油车销量普遍下滑3.9%的大背景下,吉利的燃油车销量非但没降,反而实现了8%的逆势增长,上半年卖出了68.4万辆,稳居自主品牌燃油车销量第一的位置。

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燃油车业务就像是吉利的“压舱石”和“粮仓”,它提供的稳定现金流和利润,为吉利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持续高投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

这种油电业务双线并进、都保持强劲势头的格局,让吉利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有了更强的抵抗风险能力。

不过,吉利也并非没有短板,上半年的出口业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总出口销量为18.4万辆,同比减少了8%。

对此,吉利的高管也坦诚地承认了问题所在,主要是因为单一的东欧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拖累了整体表现。

这也说明,吉利的全球化之路还需要进一步深耕细作。

面对行业内卷,吉利明确表示,他们不参与“内卷式”的恶性价格竞争,而是要打一场“价值战”。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核心就是通过资源整合、技术突破和全球扩张这三张牌,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首先是资源整合,也就是“一个吉利”战略的深化。

吉利营收破1500亿,一个吉利战略发力,价值突围显成效-有驾

过去,吉利旗下品牌众多,虽然产品线丰富,但也存在资源分散、重复投入的问题。

从去年开始,吉利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将几何、雷达等品牌并入吉利银河,又将领克并入极氪,现在更是计划将整个极氪科技集团并入吉利汽车上市公司。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原来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

通过后台研发、供应链、智能技术等方面的深度整合,避免重复造轮子,从而大幅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财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吉利的销售费用率和行政费用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省下来的钱就可以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其次是技术突破,尤其是在智能化方面。

吉利深知,未来汽车竞争的下半场,关键在于智能化水平。

为此,吉利发布了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构建了强大的算力中心和AI大模型,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最终都将转化为用户能实实在在体验到的功能。

比如,他们推出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目标是实现全方位的感知无盲区,提升行车安全。

吉利营收破1500亿,一个吉利战略发力,价值突围显成效-有驾

还有用户已经超过百万的FlymeAuto智能座舱系统,提供了流畅、便捷的人车交互体验。

更重要的是,吉利并没有把这些先进的智能技术仅仅局限在新能源车上,而是计划将其全面应用到新一代的燃油车上,让燃油车也能变得更“聪明”。

这无疑会大大提升其燃油车产品的竞争力,形成对其他同类产品的“降维打击”。

最后是全球扩张战略的调整。

针对上半年出口业务的不足,吉利计划在下半年进行全面的战略升级。

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了欧洲、拉美非、中东亚等五大海外区域,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以便更快速地响应当地市场需求。

在产品策略上,将继续坚持“油电并举”,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投放最合适的产品。

比如,在一些市场继续巩固缤越、帝豪等全球化燃油车型的优势,同时加快银河等新能源产品走向世界的步伐。

这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把车卖出去,而是要将整个产业体系,包括服务和本地化运营能力都带出去,实现更高质量的出海。

综合来看,吉利汽车在上半年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在行业变革期做出的一系列正确战略抉择的结果。

当许多竞争对手还深陷在价格战的泥潭中时,吉利已经通过内部的效率革命、坚定的技术投入和更长远的全球布局,将竞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下半年,随着极氪9X、领克10 EM-P、吉利银河M9等多款重磅新车的陆续上市,吉利的产品矩阵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冲击30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也显得更有底气。

可以说,吉利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汽车品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