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出红旗神机,日本技师惊叹,中国制造崛起

咱们很多人心里,可能对国产车一直有个不大不小的疙瘩。

一聊起来,总觉得咱们在造车这件事上,好像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特别是说到最核心的那个部件——发动机,不少人都会下意识地觉得,这玩意儿咱们不行,还是得靠买国外的。

咱们是不是真的就只能当个“组装厂”,把人家造好的零件拼凑起来,再套上一个自己设计的车壳子呢?

中国造出红旗神机,日本技师惊叹,中国制造崛起-有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想法确实有它的道理,但现在,情况已经悄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个变化的具体体现,就藏在一台叫红旗H9的汽车里,它的那颗“心脏”,甚至让以严谨和挑剔著称的日本汽车工程师们,在拆解之后都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事情是这样的,日本的一些汽车媒体和工程师,本着研究和学习(或许也带着点找茬)的心态,弄来了一台咱们国家自主品牌的高端轿车——红旗H9。

他们最感兴趣的,自然是这辆车的心脏,那台3.0升V6机械增压发动机。

在日本同行的认知里,汽车发动机是工业技术皇冠上的明珠,需要长年累月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他们普遍认为,中国车企即便能造出高端发动机,也大概率是“万国牌”零件的组合体,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还得依赖进口。

于是,一场彻底的拆解开始了。

当这台发动机被完全分解,上百个精密零件铺满工作台时,现场的气氛逐渐从审视变得惊讶。

日本工程师们拿着各种精密仪器,仔仔细-细地检查每一个部件,从硕大的缸体、精密的曲轴,到小小的活塞环、甚至每一颗螺丝,他们试图找到来自国际知名供应商的印记,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或者说是大吃一惊。

这台发动机从里到外,从大到小,几乎所有的核心部件,都清清楚楚地标明了是中国本土供应商制造。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中国组装”了,而是“中国制造”的全面胜利。

这意味着,在高端发动机领域,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能够自给自足的、完整的工业配套体系。

再看性能,这台代号为CA6GV30TD的发动机,能输出283匹的马力和400牛·米的扭矩。

这个数据放在国际舞台上,跟德国奥迪、宝马的同级别六缸发动机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完全有底气跟它们掰掰手腕。

更让人佩服的是红旗在技术路线上的选择。

当时市面上主流的增压技术是涡轮增压,但红旗偏偏选择了响应速度更快的机械增压。

打个比方,涡轮增压有点像借助废气吹动风车来获得动力,总会有一个微小的延迟,而机械增压是直接通过发动机皮带带动,动力来得非常直接,油门踩下去,车子立马就有反应,那种“人车合一”的驾驶感是涡轮增压很难比拟的。

而且,红旗的工程师还通过一系列技术优化,解决了传统机械增压油耗偏高、容易产生积碳等老问题,做到了既有劲儿,又相对省油。

中国造出红旗神机,日本技师惊叹,中国制造崛起-有驾

这说明我们的工程师不只是在模仿,更是在思考和创新,力求造出一台既有性能又有自己特色的好发动机。

如果说这台V6发动机,是向世界证明了咱们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能“站起来走路”了,那么红旗手里还藏着一个真正的“王炸”,那就是V12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则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不仅会走,而且有能力去冲击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

十二缸发动机,这在汽车界里是什么概念?

它就是金字塔最顶尖的那颗宝石,是衡量一个国家顶级制造能力和材料科学水平的终极标尺。

放眼全球,能独立研发和制造V12发动机的,也就那么寥寥几家,比如劳斯莱斯、法拉利这些奢侈品级别的品牌。

它早已超越了代步工具的范畴,成为一种工业图腾。

红旗的这台V12发动机,最早在2016年北京车展上亮相时,还是6.0升自然吸气的版本,已经足够震撼人心。

但我们的工程师显然不满足于此,他们后来给这头“猛兽”装上了两颗硕大的涡轮增含压器,性能参数直接拉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最大马力高达762匹,峰值扭矩更是达到了恐怖的1100牛·米。

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

它比路上绝大多数的超级跑车都要强悍,用来驱动一台几十吨重的重型卡车都绰绰有余,说它能拉动一辆轻型坦克,真不是夸张。

造这么一台“性能怪兽”到底有多难?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材料。

12个气缸在极限状态下同时工作,内部产生的温度和压力是普通家用车发动机的数倍,就像一个持续喷发的小型火山。

普通的钢铁和铝合金在这种环境下,很快就会变形甚至熔化。

所以,必须使用航天级别的特种耐高温合金和钛合金。

中国造出红旗神机,日本技师惊叹,中国制造崛起-有驾

光是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材料配方,研发团队就可能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

其次是加工精度。

发动机内部零件之间的配合,比如活塞和气缸壁的间隙,比我们的一根头发丝还要细几十倍。

12个气缸就意味着零件数量是普通四缸发动机的三倍以上,任何一个零件出现一丁点儿的误差,都会在高速运转中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整台发动机的报废。

所以,制造V12发动机,更像是钟表大师在制作一块精密的陀飞轮手表,而不是在工厂流水线上生产产品。

正因为如此,每一台V12发动机的组装和调试,都必须由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亲手完成。

造出来之后,还要在测试台上,模拟各种极端环境,满负荷连续跑上好几个月,以确保其绝对的可靠性。

这个过程极其耗时耗力,成本自然也是天文数字。

据说,造一台V12发动机的成本,足够买下五辆顶配的红旗H9了。

因此,它的产量极低,一年也就生产几百台,主要装配在国家最高级别的礼宾车和一些特种车辆上。

那么,花这么大的代价,去造一个普通老百姓一辈子也用不上的东西,到底值不值?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必须的。

这首先是一种战略技术储备。

当你在最顶尖的领域都能实现自给自足,就意味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别人“卡脖子”。

其次,这是一个技术孵化器。

在研发V12发动机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先进材料技术、热管理方案、精密加工工艺,都可以“降维打击”,应用到我们普通人能买到的V6、四缸发动机上,让我们的家用车也变得更可靠、更高效。

这就好比为了航天工程研发的新技术,最后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导航和方便食品一样。

如今,看到我们自己的汽车“心脏”能跳得如此强劲,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引领,这背后是几代汽车人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三十年的成果。

这不仅仅是一台发动机,更是中国工业实力和民族自信心的一次有力展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