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咱们关于国产轮胎的讨论,特别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觉得啥都得“信国产”,另一种觉得只有“洋品牌”才靠谱。而最近在新能源车轮胎上的现状,刚好把这个问题摆在了台面上:为什么那么多高价电动车用的不是国产轮胎?难道国产轮胎真的“跟不上趟”?
先问一个更直白的问题:轮胎不就是个圆圈吗,凭啥国产造不好?说实话,要不是新能源车突然火爆起来,很多人根本不会纠结轮胎这玩意儿。以前加油车,基本上没人关心自己用的啥品牌的胎,能安全跑就行,坏了再换,绝大部分也都用的是国产胎。现在呢,新能源车动不动就几十万,你想给它装个国产胎,有些车主还真有点“不放心”。
新能源车到底怎么了?咱们先瞧瞧到底发生了啥变化。一句话总结——车变重了、动力猛了、续航靠“盘”,对轮胎的要求跟原来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第一块,就是车重。你但凡进车行溜溜,大部分纯电车的体重都“破表”,动则两吨,稍微大点的SUV、MPV就得上两吨半,跟油车比直接多了二三百斤。肚量大其实不是坏事,续航也许更好,但想想这每天两个胖子在你肩头蹦跶,轮胎承受的压力和磨损率直线翻倍。轮胎不是塑料圈,承载极限很快见分晓,尤其是载重量高了,轮胎结构和橡胶配方得同步升级,否则赶上连续上高速、高温天、满载,国产胎就容易“掉链子”。
再说说新能源车的第二大特点:动力爆发太猛。电机一踩,扭矩呼呼就上来了。以前油车加速靠憋气,新能源车加速像个大力士,四百牛米起步都不奇怪。速度上来快,轮胎必须扛得住瞬间爆发的“拉扯”和“扭打”。有些测试就发现,某些国产胎急加速或急刹车时,外胎边缘直接被撕裂、变形得厉害,安全隐患可不是闹着玩。所以有的人说“国产胎容易出事”,其实问题就在这里,电车比油车更考验结构和材质。
当然,还有个新变化,就是静音需求。很多人买电车就是图安静,可一上车发现胎噪比发动机还烦人。你注意过没有,电动车里最明显的就是轮胎的哼哼唧唧。高级品牌的轮胎,花纹款式都搓得特别匠心,有的还专门加吸音层,这种细致入微的工艺,决定了胎噪能比国产胎低好几分贝。别看数据只是几分贝,实际感受起来特别明显。国产轮胎厂商其实已经在追赶,但跟国际大牌几十年技术积淀比,还是有距离。这事就像砸钱造音响,没有经验很难一口吃成胖子。
再深一点,其实滚阻也是绕不开的大问题。滚阻简单理解,就是轮胎跟地面摩擦的阻力。阻力大了,电车续航就低了。国际品牌通过橡胶配方调整,能让滚阻往下拉,电车的能耗上升空间就被压缩。这套技术不是随便偷学来的,毕竟好多老牌厂商花了几十年不断试错,积攒了无数设计方案。数据怎么卖,滚阻系数低10%,就能让电车多跑十来公里,谁不想要?
说到这里,咱得问一句:难道国产轮胎就真的不行?其实并不是“技术板砖拍脑门”,国产轮胎放在油车上该跑能跑,该刹能刹。问题是新能源车的极限需求,把技术“短板”敲打得特别明显。这和我们日常买鞋一个理儿,小跑鞋穿日常没毛病,但要踢世界杯,你还真得上专业球鞋。技术沉淀和工艺细节,就是“肉眼难辨”的分野。咱国家轮胎企业也没闲着,像玲珑、赛轮都在国内造大测试场,投资上亿,就是为了缩短技术差距。进步飞快,但毕竟我是养成系,和大牌几十年的积累比,谁都得给点时间。
有句话我还是相信的:“市场很现实,不靠爱发电。”你家的电动车动不动三五十万,车主买轮胎的时候,多花个八百,图的不只是面子,更多是“稳妥”——谁敢拿安全和续航玩命?轮胎坏了不只是丢面子,关键时刻还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厂家和车主更愿意选择国际品牌,一方面是技术领先,另一方面也是心里踏实。并不是大家崇洋媚外,而是硬实力还没拉平。
不过说到底,国产轮胎企业难道就会一直被卡着脖子?我觉得未必。谁都知道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飞快,电车销量全球领先,国产轮胎厂家有动力也有机会突破瓶颈。只要电动车增量继续,用户的需求更高,企业就得继续“卷技术”,和世界巨头对着干。关键是愿不愿意花时间、狠下心砸钱搞研发。曾经谁能想到,国产家电、国产手机能盖过洋品牌?轮胎这块儿也是“厚积薄发”,逐步追赶、专项攻克,是个水到渠成的事。
而且,产业结构变了,技术思路也会变化。比如说国内轮胎企业现在开始“互通有无”,和整车企业联合研发,针对电车特殊需求定制产品。这种互动,比单打独斗靠谱得多。毕竟轮胎是个系统工程,要考虑结构设计、橡胶配方、花纹噪音等多个维度,光搞个“省料配方”没用,必须对准实际需求“下功夫”。所以大家不用妄自菲薄,国产轮胎已经在追赶,只是这个赛道、这个速度现在看还不够。
我有时候想,国产轮胎要是也能出一两个让大家眼前一亮的“爆款”,是不是一夜之间能改变电动车主的购买习惯?其实技术成长是个慢过程,耐心和投入同样重要。不少国内企业已经能够开发出专为新能源车设计的新品轮胎,测试性能、设计参数,各方面也能做到与国际品牌持平甚至部分超越。但想要大面积推广还得看市场“口碑效应”,毕竟“安全威信”不是自说自话,需要时间一点点积攒。
回头看为什么30万以上的高端电动车,车主更青睐国际大牌轮胎,本质还是极致性能和保障的需求。毕竟这价位谁都怕“差一点翻车”,人命关天、钱花得值,八百块一条胎不是天价,但买平安买体验,总比花冤枉钱强。归根结底,国产轮胎不是不行,而是新能源车带来的挑战,技术升级的脚步还在跟上。
那下一步呢?你会怎么选?是继续花钱买大牌,还是给国产轮胎点时间,等他们真的能“挑大梁”?有时候我们对国产的质疑,其实也是种倒逼,让企业更快进步。这场“轮胎升级赛”,考验的不只是工厂和科研,更是产业的底蕴与耐心。风口在这了,谁能抓住谁能变强,看的是谁下得了狠心、花得了时间。
等哪天国产轮胎在高端电动车上成了新“标配”,你说这样的中国制造,是不是比价格驱动更有底气?国产轮胎不是真的不行,而是时间和工艺的问题。市场没给“无脑国产”留情面,也不会无条件崇洋。大家都是奔着“安全、性能和体验”去的,将来国产轮胎技术赶上来了,有几家真敢在高端电车上做榜样,那个时候,也许选择就会变得简单了。
所以,国产轮胎到底能否赶上,靠的不是嘴皮子,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升级和用户信心。厂商拼技术,用户用脚投票,等所有东西都到位了,再问国内轮胎行不行,答案不就出来了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