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透着汽油味,从亦庄厂区一角的玻璃门缝里灌进来。
十一月的北京,刚好在冬天和雾霾中间徘徊。
门口保安递过来一杯温水,热气模糊了我的眼镜片。
这个早上,和以往很多个早上一样,厂区大楼的灯一直亮到天微微发白。
唯一不同的是,今天进来的,不是韩国人。
如果你也是这家厂的员工,或许心里会冒出个问题:“一个中国人能不能把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车企救回来?”再或者,你会想,为什么要在这会儿换帅,还是在市场持续下滑、合资品牌“掉队”成热搜背景音的当下?
证据都在时间的节点上。
11月10日,北京现代宣布新总经理到任,李凤刚——清华学霸、奥迪体系出身、80后,最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个中国籍总经理。
二十三年,这家合资企业的中枢首次放下韩方派驻高管的“惯例”,腾出位置给本土人才。
换句话说,韩方终于同意撤下自己习惯用的遥控器,打算让中国队长亲自上场操盘。
有人或许会问,这事儿真有那么重要?
换个总经理,不还是卖车嘛。
但如果跳出车间油污,站在产业链高处看会发现,合资汽车企业的人事调整,跟便利店换店长不是一回事。
这里每一次“换帅”,背后都有数十亿的投资计划、研发路线、供应链利益重新分配,还有一堆外方与中方的博弈文本。
尤其是在2023年这个节点,新能源、智能化大潮把几乎所有传统车厂都逼到“生死线”上,北京现代想活下来,不得不“动真格”了。
李凤刚的履历经常出现在汽车圈的新闻稿里。
清华机械设计与自动化出身,2003年进了一汽-大众,从工程师爬上销售与运营高位,后来负责一汽奥迪销售和市场。
这类“技术+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在车圈很吃香——毕竟,车这玩意儿既要能造,还要能卖。
最关键的是,他带队时,奥迪的燃油车市场份额逆势回弹,电动化转型也干得风生水起。
数据不会说谎,品牌影响力和销量是最真实的背书。
有人可能觉得,韩方是被现实吓怕了,才交出权杖。
其实,这更像一次“自救型妥协”。
现代汽车今年宣布砸80亿元做转型,喊出“在中国 为中国 向全球”。
但光靠钱和口号没用,流水线上的问题,得用本地人脑袋思考,才能解中国市场的“本地化方程”。
李凤刚的到来,正好成了这场棋局的新变量。
北京现代眼下最大的问题是“身份危机”——既不像老外品牌那样新鲜,也不像自主品牌那样接地气。
十年前它是销量前三的明星,现在却在智能化和新能源市场被甩在后面。
合资背景曾是护身符,如今成了“拖油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踩到谁的利益线。
新总经理上任,首款纯电SUV EO羿欧紧接着上市。
按理说,这应该是个庆功喜报,但我查了下,定价11.98-14.98万元,主打家用,核心卖点不是多“炫”,而是踏实耐用。
北京现代还放话:未来五年推20款新车型,13个都是新能源。
这就是他们的“智启2030计划”,看着很宏大,其实暗藏着一股子“亡羊补牢”的味道。
有趣的是,EO羿欧这车,虽然挂着“现代”标,底子里却充满中国元素——无论外观、三电系统,还是底盘调校,国内团队都深度参与。
甚至在电动车“极寒充电”“晕车”“充电桩兼容性”这些痛点上做了120万公里的极限路试。
说白了,北京现代终于学会不再闭门造车,而是先研究中国人到底需要什么。
电动车卖的不是情怀,是能不能安心用十年,别让你在冬天半夜刷短视频时,电池突然掉到“1%”。
从投资人到市场部,大家都喜欢用“变革”这个词。
但在现实里,变革常常代表着两种不确定:一是能不能活下去,二是能不能活得更好。
李凤刚这种“既懂技术又会整活”的新派高管,被行业寄予厚望。
毕竟,他上任后在奥迪不光搞油电战略、直售模式,还能自己下场做短视频,聊“芯片”、“电池新国标”,搞得比汽车自媒体还接地气。
但理性来看,这些努力带来的,并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奇迹。
合资企业的体制、决策链、文化壁垒,每一道都是老大难。
你让一个中国高管上台,他能不能拍板?
能不能在韩方和北汽之间找到平衡点?
能不能说服供应商跟着他一起赌未来?
没人知道。
更别提市场早就不是十年前那个“品牌等于溢价”的黄金时代了。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对合资车的好感度,比共享单车的押金还善变。
说到这里,我得承认,做汽车行业剖析久了,我对所有“变革者”天然缺乏浪漫主义信仰。
每次看到新高管走马上任、战略发布会PPT做得像科幻大片,我脑海里总浮现一句话:“理论上这都是对的,问题是,谁来落地?”汽车工厂的白板上写满了KPI,但停车场上停着多少库存车,才是最冷静的注脚。
也不是故意唱衰。
只是,产业周期、公司体制、市场情绪,三者像三只没拴好的狼,没人能保证哪只会先咬你。
北京现代想靠本土化翻身,但光换总经理和堆新品不够。
你要让消费者觉得“你变了,我认同”,这比让董事会点头还难。
市场不是橡皮筋,拉断了就回不去了。
当然,李凤刚的出现,本身就是一次冒险。
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说,他像一枚被韩方和北汽共同“托付”的芯片,插在这台老引擎里,能不能跑出新速度,看缘分,也看电池续航。
也许未来几年,大家会在年会上听他用东北腔讲冷笑话,也会在财报里看到他为某个决策背锅。
但这正是汽车产业的残酷与魅力:没有绝对的安全带,每个人都在试图避免下一次“碰撞测试”里成为那个假人。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标准答案。
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还会乱很久。
本土化到底是灵丹妙药还是最后的挣扎?
李凤刚会不会成为北京现代的救命稻草,还是又一位被写进年报的“过客”?
如果你是北京现代的员工,你觉得新总经理能改变你的工作节奏吗?
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因为一个中国人当了总经理而重新买单吗?
或者,这些变化只是一阵风,吹过厂区,最后只剩下白色的雾气和依旧亮着的灯?
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