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山东冲在了最前头,说是全国第一,很多人不信,问:怎么可能,山东不是还在挖煤烧钢吗,怎么一夜之间冒出个造车第一,朋友圈里有人发截图,评论区就有人抬杠,说数据是不是出错了,这些车有几个能卖出去,有几个能上路,没人敢拍胸脯,倒是有人悄悄发了个小视频,夜里三点,济南西的物流园灯火亮着,满地都是刚下线的新能源车,贴着塑料膜,有的还带着新车味。
翻回官方数据,23万多辆车,广东和安徽都比山东怎么做到的,干脆问现场工人,他们说,没啥,就是活多,货多,白天黑夜都有人在干,枣庄那边的锂电池刚刚送过来,烟台的配件还在路上,潍坊的钢材压好没两天就进了青岛的总装厂,问得多了,才知道山东这些地方全都挨得近,开车从一个厂到另一个厂,有的不到一小时,零件来回倒腾,省了不少物流的钱和时间。
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青岛那家新工厂,搞的不是传统流水线,整一套数控的,机器人排一圈,工人倒没几个,休息区里有人刷短视频,等着机器把车拼好,负责人说,一分半钟就能出一辆新车,别问,反正比你想的快多了,问他们怕不怕被卡脖子,答,原材料都在自己家门口,不怕谁断供,说完扭头去了车间。
再往下看,山东不是靠一家公司撑场面,重汽、魏桥、比亚迪、奇瑞,名字都能数出来,有人说这叫风险分散,有人觉得是集团作战,混乱也是实力,问魏桥的老工人,他摇头,说现在搞铝材的都学会造车了,前两年还在想怎么卖铝,现在琢磨怎么把车做轻点,能省一分是一分。
有人喜欢拿大城市和山东比,说广东有比亚迪,上海有外资大品牌,山东有啥,问了几圈,没人能说出山东哪个牌子特别响,顶多提一嘴重汽的新能源卡车,说是全国第一,实际上,山东自己人也不觉得有啥明星企业,都是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谁也没想着当网红。
2025年春天,山东的县城里,电桩和换电站密密麻麻,别的省还在琢磨怎么把充电桩装进市区,山东已经把乡镇都铺满了,农民想买车也不用愁没地儿充电,有人说,这是山东人的实在劲儿,不喊口号,不整花活,能用就行。
聊到氢能,山东又走了个偏门,重汽在济南搞氢能卡车,听着高大上,其实加氢站没几个,绿氢成本也贵得离谱,试点是有,规模还差得远,问现场的人,答,政策再推一推,等成本先把管道铺上,慢慢看。
数据也不是全无漏洞,2025年头四个月,山东造了81万辆车,涨了近四成,新能源车翻了三倍,听着厉害,细看研发投入只占3.2%,比起比亚迪的8.5%差了不少,有人嘀咕,省着用钱行不行,答,反正车是能造出来,卖不卖得动,得看下半年。
有人在青岛工厂门口堵人,问:你觉得山东能一直第一吗,对方笑了,说谁也不敢保证,广东和安徽都不是省油的灯,明年又怎么样,没人说得准,有网友在评论区打趣,山东这次是“杀”上来的,不是“跑”上来的,气势是有,底子还得慢慢磨。
采访时路过潍坊一家小配件厂,老板正在数货,说外地的订单越来越多,前两年没人搭理山东零件,现在全国都来下单,问他能不能忙得过来,他叹口气,说人手紧张,机器不够用,有时候晚上还得加班,工资反正没涨,活是越来越多。
换个角度,问济南的工程师,研发压力大不大,他说头都大了,行业卷得厉害,大家都在学新技术,氢能、智能制造、轻量化材料,没一样能落下,老一套玩不转,年轻人跳槽快,流动大,厂里只好不停招人,培训都来不及。
山东这次冲到全国第一,外界议论多了,有人夸实在,有人说没头牌,有人只看见数据没看见细节,问我怎么看,我说,看着热闹,实则冷静,山东不是一夜暴富,是一步一步熬过来的,没人喊口号,没人直播带货,都是埋头干活,偶尔也会有破绽,比如研发跟不上,比如品牌没出来,比如氢能站还远,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回到起点,2025年4月,山东突然站上全国第一,看起来像是逆袭,实际是水到渠成,黑马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背后是十几万工人的汗水,是无数小厂的拼命,是深夜的货车和灯光,谁会下一步超车,谁会掉队,还要看2026年,那时候的数据才算数,这个局面还远没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