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最近的动作让我感觉挺有意思的。理想汽车的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这么一折腾,透露出来的信息,不止是表面上的部门合并那么简单。
先说说杨海山这个人。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他可是理想汽车成立初期就参与售后体系搭建的老员工了,2016年就来了,算起来也快8年了。那时候理想还处于产品雏形阶段,售后可以说是个空白,杨海山带着团队一步步把服务体系搭起来。这种底子,是很多只管研发或者市场的高管没法比的。现在杨被拔高到直接向李想汇报,这不单单是职位调整,更多的是显示了李想想亲自操盘人力资源这杆大旗的决心。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李想要这样亲力亲为呢?厂商之间比的,不就是产品力、供应链和渠道吗?其实不光如此,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是个汽车厂大船转向的舵。尤其是在当下造车越来越像造互联网公司一样,团队协作、绩效管理变成核心竞争力,李想哪里能放松?而且这还直接影响到理想未来的稳健发展。过去几年理想高速跑的时候,可能狼性文化还管用,现在市场和竞争环境变复杂,团队内耗带来的损失可不是数字游戏那么简单。
说到狼性文化,又绕不开华为那套管理体系。李文智来自华为,他算是帮李想把华为那套OKR升级成PBC的人。PBC给了很明确绩效排名,听句话——销售团队那边真是把指标当命来拼。别人不知道,你知道开车不,拼车手的感觉差不多。有人用这套制度做加速器,有人用来杀彼此。销售团队出现跨区抢单、内部返佣,这种乱象一开始我也觉得有点夸张,但通过访问几个理想4S店销售人员,确实存在。结果就是纯电车型销售数据被搅得乱七八糟,市场预判错乱。今年7月突然宣布放弃PBC,回归OKR,理想这拨操作其实可以理解。毕竟,按理想的定位,是要做家庭用户喜欢的智能电动车,不是比拼江湖地盘的江湖帮派。
不过吧,我之前还挺看好PBC的,毕竟它强调结果导向,明确承诺和排名,有利于快速调动员工积极性。但是,这次实践反馈让我反思了,经营一家汽车公司不只是拼业绩那么简单,人性、团队文化这些软因素才是长久稳定的关键。这就好比研发一台汽车,技术再硬,没有听懂客户需求和团队协作,很容易弄巧成拙。所以说,一刀切地用企业管理工具真的得贴合实际业务场景,不然反而适得其反。
顺便提一下,我和一个修理工朋友聊过。他说理想的售后服务进步很大,但内部偶尔也会出现资源分配不均,有的店缺零件、有的订单排单慢,这些问题跟内部的组织调配和沟通效率有直接关系。看来杨海山揽下这个高危部门,压力不小。毕竟售后体验强了,品牌口碑就稳了,反过来还能反哺销售。
还有个数字,大家可能没留意,理想直接向CEO汇报的部门已经多到五个了。能看出李想管理细节的欲望特别强。可能是真心怕管太宽,管理层稀释了决策效率,想当把关人。但这也让人好奇,李想的时间怎么安排?他还能盯研发、供应链、销售和人力资源么?这种超载的情况会不会带来新的瓶颈?(实际效果咋样,咱们等时间验证)
话题转折下,我想聊聊去华为化这个词。其实严谨点说,理想并不是完全甩掉华为体系,毕竟那个高级管理框架和标准在中国市场实操起来确实有优势。但从这次调整看,明显是在筛选和调整,把一些跟企业文化不太匹配的东西去除掉。华为式管理强调服从和结果,而理想更强调用户感知和创新自由度,这两者在实际运作中是个拉扯。想象一下,华为那套PBC就像严密的供应链运作,每一环都精准运转;理想以前是不确定试错的创业小船,现在慢慢变成中型游艇,航线得更稳当。
我没细想过,但猜测这背后还有股权激励和人才流动的因素。毕竟高管们一个个淡出管理层,理想可能想避免第二个华为,做更独立的企业文化塑造。不然管理体系变成束缚,员工反倒失去动力。
我随手算了一下,理想汽车今年的直接向CEO汇报部门多了五个,每个部门如果平均带20个中高层算,李想可能直接或间接管理超过一百人。考虑到CEO本身还得花时间外部谈判、产品规划、市场拓展,他的时间管理挑战不小。这其实是一个管理学上的典型问题:直接授权太少,精力分散,会不会变成家长式管理,反而效率低?
顺带说句,我之前在车展时和一个销售聊过,问他对PBC模式怎么看,答案挺犀利:这不就是逼着我们兄弟们互掐,卖车变撕逼大赛么,压力山大,还没办法跟客户讲理。销售这话让我笑了顿,但也反映了一刀切绩效战略的问题。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理想车主群里不少人在讨论理想L8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升级,这个升级速度和售后故事,和这次组织调整有没有关联?(这段先按下不表)
那么问题来了,理想的去华为化是不是会催生新一轮的企业文化自主创新?这种转向对未来新车型研发和供应链管理又意味着什么?这背后,李想到底怎么看待企业规模扩大后的人力管理挑战?
反正,我还挺好奇的,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