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卡车怒斥被摆一道,中汽研回应理想碰撞造假质疑

一辆8吨重卡四轮腾空,驾驶室如纸盒般翻折,重重砸在理想i8的前挡风玻璃上——这并非好莱坞大片的特效,而是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新车发布会上,为炫耀其首款纯电SUV i8“堡垒安全车身”而上演的“超级实验”。理想汽车宣称,在100公里/小时的对撞测试中,i8车身结构完好无损。然而,当被撞卡车被眼尖的网友辨认为“乘龙”品牌后,这场本应是技术实力的展示,瞬间沦为一场关乎行业诚信与商业伦理的“罗生门”,激起了从普通消费者到卡车司机,再到行业专家的滔天质疑。
理想i8家庭六座纯电SUV将于7月29日正式发布

这场由理想汽车委托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简称中国汽研)执行的“超级实验”,其结果的戏剧性已然超越了物理常识的边界。乘龙卡车官方迅速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的十五字箴言,直接点燃了战火,并迅速启动法务程序,直指测试结果的真实性。随后,理想汽车悄然对视频中卡车品牌标识进行打码处理,此举非但未能平息众怒,反而被舆论普遍视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心虚表现,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信任危机。中国汽研的回应则显得模棱两可,一方面坚称测试全过程符合规定,另一方面却又承认此次测试不属于国家强制性的“公告准入测试”,而仅仅是用于车辆开发验证的“非强制性项目”。这番说辞,不仅未能释疑,反而将汽车安全测试领域的“灰色地带”暴露无遗,引发了对行业规范与商业伦理的深层拷问。

首先,从技术层面审视,这场“飞天重卡”的奇观,与基本的物理常识和工程原理严重相悖。卡车驾驶室与底盘之间,通常设有坚固的机械锁止装置,以确保在行驶和碰撞中的结构完整性。视频中驾驶室的异常倾倒,令人不得不怀疑测试前卡车是否经过了“特殊处理”,例如锁止机构被刻意解除,或其与底盘的连接结构在测试前已被不为人知地弱化。更令人发指的是,业内专家指出,在非标准工况下,通过对碰撞参数的“精细化操纵”,完全可以制造出这种“重卡飞天”的视觉奇观。例如,选择一个刁钻的碰撞角度,让SUV车头精准楔入卡车底盘下方,形成杠杆效应;或者在测试中采用空载卡车而非满载,人为降低其惯性;甚至通过选择特定的碰撞点,都能在瞬间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与真实事故中卡车的受力情况大相径庭。中国汽研虽信誓旦旦地宣称测试卡车为“全新车”,但却对具体型号、载重状态及详细测试参数讳莫如深,这种选择性披露信息的方式,无疑让其“符合规定”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测试公正性的深切担忧。
汽车碰撞测试:100公里/小时重卡对撞,车门梁无变形

其次,将“非强制性测试”堂而皇之地用于商业营销,这本身就是对行业规范的公然践踏,模糊了安全验证与商业宣传的伦理边界。中国汽研已明确承认,此次测试并非国家强制性的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或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等权威认证。这些强制性标准,其测试规程和场景设定都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旨在最大程度模拟真实交通事故,其结果具有无可辩驳的公信力。然而,理想汽车所采用的“SUPER CRASH超级实验”这类“企业定制测试”,其测试条件和参数设定权,却主要掌握在委托方——也就是车企自己手中。当测试机构的营收与客户的“营销需求”深度绑定时,测试方案的设计便不可避免地会向“戏剧性结果”倾斜,以迎合车企制造“视觉冲击力”的营销诉求。这种“客户定制测试”模式,无疑为“数据美化”和“结果导向”留下了巨大的灰色地带,使得作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的中国汽研,其公信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商业伦理的沦丧。
白色智能汽车“理想 i8”停在停车场中

再者,此次事件还无情地暴露了中国汽车行业在跨车型安全标准体系上的缺失,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风险。乘用车与商用车的安全设计理念和测试标准,从根本上就存在巨大差异。乘用车侧重于乘员舱的溃缩吸能保护,而商用车则强调大梁的刚性与驾驶室的生存空间。理想汽车选择与重卡进行正面对撞,这种“以小博大”的对比,在缺乏统一且细化的跨车型碰撞标准和真实工况模拟的前提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营销大戏”,其目的昭然若揭——通过贬低竞品来抬高自身。这不仅对被撞的乘龙卡车品牌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名誉损害,更可能严重误导消费者对不同车型安全性能的认知,甚至在卡车司机群体中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从而动摇了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石。从法律层面来看,若此次测试被证实存在操纵或误导性展示,理想汽车恐将面临严峻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其行为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商业诋毁。依据该法第二十条,理想汽车可能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二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罚款金额可提升至一百万元至二百万元,甚至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此外,乘龙卡车还可依据《民法典》主张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并要求赔偿因名誉受损造成的经济损失。

当汽车安全这一关乎生命的核心价值,沦为车企营销的廉价噱头时,被消费的不仅是公众的信任,更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健康生态和国际声誉。这场“飞天重卡”的闹剧,无疑敲响了警钟,呼唤着更透明、更严谨的汽车安全测试标准,以及更负责任、更具伦理底线的商业营销策略。行业监管机构,如国家认监委,应迅速介入,推动建立统一且细化的跨车型碰撞测试标准,填补现有法规的空白。同时,必须强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独立性与公信力,例如引入双盲评审机制,确保测试过程不受任何商业利益的干扰,并强制所有测试机构公开所有测试工况与参数,让数据在阳光下接受检验。车企则应摒弃“踩低捧高”的恶性营销套路,回归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的本质。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汽车安全测试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实防线,而非流量狂欢的廉价道具。毕竟,正如一位老工程师所言:“最好的安全测试,永远在路上,在千万车主的真实体验里。”而那些在实验室里上演的“魔术”,最终只会让消费者对整个行业失去信心。
货车与小车碰撞测试现场,显示“超级碰撞”测试标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