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国政府宣布调整电动车补贴政策,要求能够享受 5000 欧元补贴的车型必须符合欧盟碳排放标准之际,马克龙总统那句 “我们并非保护主义者” 的言论在布鲁塞尔与北京之间,引发了层层波澜。
从工信部的数据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连续八年,全球产销量第一的桂冠,并非虚名。
2025 年之前,前四个月,汽车出口 216 万辆,新能源车占比超 40% 的成绩单,印证着中国车企,从技术的追随者,向规则的制定者的转变。
欧洲街头涌现的小鹏车标,泰国机场铺天盖地的国产车广告,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产业变革所达到的深度。
法国政策调整的,技术性包装难掩保护主义的实质。
将补贴与碳排放标准,挂钩的举措,就好似为欧盟车企,量身定制的 “绿色盾牌”。
2025 年第一季度,法国电动车补贴资金,40% 流向中国品牌,这一现实,让巴黎的政策制定者,坐立不安。
这种通过环保指标,构筑贸易壁垒的手法,与百年前的关税壁垒,可谓殊途同归,也折射出传统汽车强国,面对产业变革时的集体焦虑。
中国车企的突围之路,呈现出了 “双轨并行” 这样的特征。
比亚迪超级充电平台,实现了 1 秒充 2 公里的技术突破,安徽智能工厂的 AGV 小车,编织出的柔性生产线,展现着硬核创新那不断加快的速度。
在墨西哥,复刻产能神话时遭遇的工会文化冲突,以及在俄罗斯市场,骤冷之下暴露的渠道脆弱性,这二者都在提醒出海企业,一定要补上跨文化运营这门必修之课。
这场博弈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新能源汽车赛道规则,以及话语权的争夺。
欧盟碳关税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高高悬挂着,美国 IRA 法案那本土化生产的要求,都在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进行重塑。
中国车企,从简单的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标准输出,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的超级工厂,以及吉利与雷诺的混动技术合作,正逐步构建起新的产业生态圈。
当马克龙强调 “不使用纳税人资金支持非欧工业” 时中国新能源车在挪威市占率突破 15%、在德国获得年度最佳电动车奖项的市场表现,已经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
这场因补贴政策引发的攻防战,最终将会演变为,创新效率与技术迭代之间,一场持久的较量。
正如在 19 世纪的丝绸之路上,那来来往往的商队,一阵接着一阵;而当今全球贸易格局的重新塑造,最终也得凭借着持续不断创新的脚步,去开拓出全新的路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