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对撞测试,两大车企翻脸!

发布会现场灯光闪烁,理想i8与八吨重卡轰然相撞。

慢镜头下,卡车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撕裂分离,车头如断线木偶般砸向SUV的前挡风玻璃。

台下惊呼未落,掌声雷动——理想用最暴力的方式,为新车的安全性烙下金印。

短短48小时后,这场科技秀演变成商战泥潭。

东风柳汽法务部的打印机彻夜不休,吐出盖着红章的声明:“某品牌碰撞视频严重侵权,超出商业竞争底线。”

字里行间刀光剑影。

01

当网友在慢放视频中发现卡车方向盘上的乘龙标识时,舆论火药桶瞬间引爆。

“乘龙质量太差!”

“连夜退单!”的嘲讽洪水般涌入乘龙官方账号。

有眼尖的卡友发现蹊跷:“驾驶室锁扣根本没固定,明显是人为解锁!”

理想公关团队紧急行动,后续发布的视频中,卡车标识被打上厚厚马赛克。

这欲盖弥彰的操作,反而坐实了车型身份。

乘龙官方账号忍无可忍,在评论区怒斥:“被摆了一道,背后有导演!”

更有员工以“乘龙小表妹”账号发声,直指测试车被动了手脚。

东风柳汽法务部连夜行动。

7月31日发布的声明中,连用三个“严重”定性:严重侵权、严重误导公众、严重影响品牌声誉。

更搬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民法典》三柄法律重锤,暗示法庭见的可能。

02

东风柳汽的工程师们憋着一肚子火。

在后续发布的科普视频中,他们展示乘龙卡车驾驶室的四层吸能结构如同“汽车铠甲”:抗冲击层、缓冲层、高强骨架、柔性防护层层层设防,配合龙骨框架专利。

更关键的驾驶室后移技术未被激活——测试卡车的锁止机构疑似失效,导致驾驶室如纸盒般被掀飞。

理想方面坚称清白。

他们宣称测试由中国汽研操刀,卡车是“市场随机购买”的全新车,参数未做任何调整。

但中国汽研证券部的回应耐人寻味:“本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项目。”

言外之意,这并非行业标准测试,而是车企定制的“特别节目”。

卡车行业专家点出核心矛盾:现实中卡车与乘用车正面对撞概率低于1%,而追尾和夹击才是致命场景。

理想选择如此戏剧化的测试方式,流量密码的算盘声隔着屏幕都听得见。

03

这场碰撞恰似理想汽车的背水一战。

继MEGA折戟后,i8承载着品牌冲击纯电市场的最后希望。

资本市场却泼来冷水:发布会后理想美股暴跌6.2%,港股重挫12.84%。

前有乐道L90虎视眈眈顶配定价32万,后有问界M8、六座Model Y围追堵截。

东风柳汽同样输不起。

2025上半年其商用车销量猛增24.3%,正冲刺4.3万辆年度目标。

乘龙卡车客户名单躺着顺丰、京东、中国邮政等巨头。

若被贴上“不安全”标签,等于掘了商用车业务的根基。

理想产品负责人@老汤哥Tango的喊话火药味十足:“要不来复测一把?直播都行!”

东风柳汽的回应是连夜上传乘龙卡车通过联合国ECE R29安全认证的视频——用国际标准对抗网红测试。

04

71年老牌央企与造车新贵的对抗,本质是两种生存哲学的冲撞。

东风柳汽在声明中三次强调“央国企”身份,高举“反内卷、反不正当竞争”大旗。

他们呼吁行业回归技术本质:主动安全比碰撞测试更重要,预防比惨烈更能保障安全。

理想则深谙流量时代的游戏规则。

当乘龙卡车科普龙骨框架时,社交媒体正疯传“卡车被撞飞”的动图——视觉冲击力碾压技术白皮书。

这场测试虽引发争议,但让i8的安全形象深入人心。

法律界人士嗅到风暴气息。

若东风柳汽启动诉讼,焦点将锁定在:使用竞品车辆测试是否侵权?

非常规测试误导公众如何量化损失?

商用车安全标准的话语权究竟在检测机构还是市场?

柳州工厂的流水线上,新下线的乘龙卡车驾驶室正经历10吨液压机的碾压测试。

钢架在重压下呻吟却屹立不垮,监控屏显示的数据曲线平稳如常。

千里外北京理想总部,公关团队反复剪辑着碰撞视频,马赛克下的乘龙标识如同灼眼的烙印。

这场测试没有赢家——当车企把安全当成营销道具,消费者的信任终将成为最惨烈的牺牲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