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智驾来了,从可用到好用安全,这次彻底跨越

最近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路上挂着问界、智界这些牌子的车越来越多了。

前不久有个数据挺惊人的,说鸿蒙智行的车,总共交付量已经超过了100万辆。

这100万辆花了多长时间呢?

43个月。

华为乾崑智驾来了,从可用到好用安全,这次彻底跨越-有驾

更夸张的是,从50万辆增长到100万辆,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照这个势头下去,下一个100万辆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达成。

很多人就会好奇,为什么这么多消费者会选择它们?

除了车子本身设计得不错,覆盖的价格范围也广,从十几万到上百万都有,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它那套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智能驾驶系统。

特别是最新的华为乾崑智驾ADS,很多人用了之后都说,它已经不是那种需要你提心吊胆去“试用”的阶段了,而是真正进入了可以放心“常用”的阶段,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又安全”的质变。

这个转变的背后,藏着一个听起来挺厉害的技术,叫做“WEWA架构”。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又是如何让开车这件事变得更轻松、更安全的。

咱们先得明白,现在的智能驾驶,已经不是简单地让车自己走直线、自己跟车那么初级了。

大家真正需要的,是它能在复杂的城市道路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让车子的“大脑”足够聪明,见过的世面足够多。

传统的做法,是派出一堆测试车,在真实马路上不停地跑,把遇到的各种路况录下来,然后拿回去给人工智能学习。

华为乾崑智驾来了,从可用到好用安全,这次彻底跨越-有驾

这个方法有用,但效率不高,而且有个天花板。

因为现实世界里,那些极端危险的场景,比如小孩突然从路边冲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鬼探头”,或者前车毫无征兆地急刹车,这些情况可能一个司机开一辈子车也碰不到几次,测试车自然也很难采集到足够多的样本。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备考,只做往年的真题,那万一考试出了新题型或者超纲题,不就傻眼了?

华为的WEWA架构就换了个思路,它给车子的AI大脑建了一个“魔鬼训练营”。

这个训练营分两部分,一部分在云端,一部分在车端。

咱们先说云端这个“总教练”。

它不光用真实世界采集来的数据,也就是“真题”,它还会利用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己“出题”。

它可以凭空生成无数种现实中极为罕见、但又致命的危险场景。

比如,在倾盆大雨的夜晚,一个穿着深色衣服的行人突然横穿没有路灯的马路;或者在高速公路上,旁边的货车突然爆胎失控。

这些场景的难度和密度,据说是现实世界的一千倍。

这就好比那个备考的学生,不仅做了所有真题,他的老师还用AI给他出了无数道难度远超考试本身的模拟题。

华为乾崑智驾来了,从可用到好用安全,这次彻底跨越-有驾

天天在这样的高强度训练下,这个AI大脑的应变能力自然就非同一般了。

而且,这个“总教练”不只是让AI去模仿人类司机怎么开,它还在训练中给AI灌输了一套核心的价值观,那就是“安全第一”。

比如,要懂得防御性驾驶,时刻预判周围车辆可能的动向;要懂得礼让行人,即便行人违规也要优先确保生命安全。

经过这样训练出来的AI,就不再是一个只会机械模仿的程序,而是一个真正理解并践行安全准则的“AI老司机”。

它的经验和判断力,在很多时候甚至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类司机。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自动紧急刹车(AEB)功能。

有些车的AEB,可能在天气好、路况简单的时候能起作用,但凡光线暗一点、下点雨,或者速度快一点,就成了摆设。

而华为的全维防碰撞系统,号称能在1到1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范围内都有效,而且不挑天气、不挑场景,全天候守护。

这就是在“魔鬼训练营”里千锤百炼出来的真功夫,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这套系统已经累计帮助车主避免了超过242万次可能的碰撞。

说完了云端的“总教练”,我们再来看看车端的“执行者”。

云端训练得再好,最终还是要靠车子本身来感知和决策。

WEWA架构在车这一端,也下了大功夫。

华为乾崑智驾来了,从可用到好用安全,这次彻底跨越-有驾

首先是感知能力。

有些智能驾驶系统为了图方便,可能会用一些开源的通用大模型。

那种模型就像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万金油”,能聊天能画画,也能用来开车,但不够专业。

而华为的系统用的是“辅助驾驶原生基模型”,这个模型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开车这一件事服务的,它能把摄像头、雷达等各种传感器收集来的信息高效地融合在一起,让车子看得更清、更远、更全面。

光看得清还不够,决策还得快、还得准。

这就用到了一个叫“多专家架构”(MoE)的技术。

这个也很好理解,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医院里,有内科、外科、眼科等各种专家门诊。

病人来了,根据具体病症,由最对口的专家来诊断,效率最高,效果也最好。

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里,也内置了各种各样的“驾驶专家”。

当车辆行驶在拥堵的市区时,系统会调动“拥堵路况专家”来处理频繁的跟车和启停;当车辆在高速上巡航时,又会切换到“高速巡航专家”来保持平稳和高效。

每个专家都只负责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协同工作,大大提升了决策效率。

华为乾崑智驾来了,从可用到好用安全,这次彻底跨越-有驾

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系统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延迟极低。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看评测视频或者自己体验时会发现,搭载华为智驾的车辆在处理各种路况时,动作非常连贯、丝滑,很少有那种犹豫不决或者突然一惊一乍的动作。

相反,有些系统开起来就感觉有点“笨”,反应慢半拍,或者在走过的路上表现不错,一到陌生环境就容易出错。

根据数据,华为的系统能让车辆的急刹车次数减少70%,整体的通行效率提升20%。

这种体验上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它让驾驶者能从精神紧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真正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安心。

如今,衡量一套智能驾驶系统好不好用,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实现“行泊一体”,也就是从A点的停车场,一直无缝地开到B点的停车场,全程都能由系统主导。

这就像一场综合大考,考验的是系统应对高速、城市、地库等所有场景的贯通能力。

当很多品牌还在努力解决“如何在园区内精准找到车位”这个问题时,华为的系统已经进化到了不需要人为提前“教”一遍,就能自己规划从地面道路到地下车库指定车位的路线,甚至还能在停车场里自己溜达着找空车位。

用户对一项技术的信任,不是靠宣传出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稳定可靠的体验积累起来的。

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鸿蒙智行的用户使用智能驾驶的总里程达到了惊人的2.3亿公里,功能的活跃度超过了90%,平均每个人用智能驾驶开了342公里。

这些数字背后,是几十上百万用户用实际行动投出的信任票。

他们敢于在长途出行中,把方向盘放心地交给系统,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所以,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把华为的智能驾驶简单地归为“第一梯队”了,因为从技术架构的先进性,到实际的用户体验和数据表现来看,它已经展现出了领先一个身位的实力。

或许,用“智能驾驶分两种,一种是华为乾崑ADS,另一种是其它”来形容,虽然听起来有些绝对,但从用户的真实反馈和技术的深度来看,确实有它的道理。

毕竟,在智能化的浪潮中,安全永远是那座最坚固的基石,谁能把安全做得更极致,谁就能赢得用户的最终信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