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现在咱们出门打车,那可真是方便,手机上点几下,车就到门口了。
这些年,网约车平台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好多家,有我们熟悉的,也有好多听都没听说过的。
这里面,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些造汽车的大厂,比如吉利、长城、东风这些,前些年也都雄心勃勃地冲进这个市场,搞了自己的打车平台。
当时那阵势,感觉好像要重新洗牌一样。
可结果呢?
几年过去了,我们回头一看,这些车企自己办的网约车平台,大部分都变得悄无声息,甚至有的干脆就关门大吉了。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自己就是造车的,按理说应该有天大的优势才对,怎么反倒一个个都玩不转了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道道,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这股风潮大概是从2015年开始的,那会儿吉利汽车推出了“曹操专车”,也就是后来的曹操出行,主打自己生产的新能源车,开了个头。
这一下可热闹了,其他车企一看,觉得这是个好路子啊,既能把车卖出去,又能赶上互联网出行的时髦,一举两得。
于是,从2017年到2019年那几年,北汽的“华夏出行”、长安的“长安出行”、东风的“东风出行”、长城的“欧拉出行”等等,一下子冒出来将近二十家。
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也很直接:车是我自己造的,成本肯定比别人低;服务标准我可以自己定,车辆统一,看着就正规;还能顺便消化一下库存,把数据抓在自己手里,为以后造车提供参考。
这算盘打得,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如今我们普通老百姓手机里,常用的打车软件还是那几个老面孔。
那些曾经带着光环出生的车企平台,除了少数几家还在苦苦支撑,大部分都已经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里。
这就像一个班里最有钱、装备最好的学生,考试成绩却总是不及格,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这背后不是一两个原因,而是好几个问题凑到了一块儿,形成了一个难解的死结。
首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市场早就被人占了。
咱们国家的网约车市场,滴滴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烧钱大战,已经稳稳地占据了七成以上的江山。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想到要打车,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滴滴。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般的消费习惯。
就像我们渴了想喝汽水会想到可乐,饿了想吃汉堡会想到麦当劳一样,这种深入人心的品牌认知,是后来者最难逾越的一座大山。
车企平台就算车再好、服务再标准,也很难让一个用惯了滴滴的用户,专门为了你再去下载一个新的APP,并且长期使用。
就算是现在还算活跃的曹操出行和T3出行,他们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也就在10%左右徘徊,始终难以撼动巨头的地位。
更要命的是,市场里还出现了新的搅局者,就是像高德地图、美团这样的聚合平台。
这些平台自己不买车,也不雇司机,他们只是搭了一个“大舞台”,把所有愿意合作的网约车平台都请上来唱戏。
他们对用户说:“你不用管哪家公司,在我这里一键下单,我帮你把周围所有平台的车都叫一遍,哪个便宜、哪个来得快,你就坐哪个。”这一招实在是太高了。
它直接把车企平台们最尴尬的处境给暴露了出来。
根据曹操出行自己公布的数据,他们有超过85%的订单都是从这些聚合平台来的。
这就好比你辛辛苦苦开了一家餐厅,厨师是你的人,食材是你买的,结果客人全是从美团、饿了么过来的,客人只认平台,根本不知道你这家餐厅叫什么名字。
你的品牌无法建立,用户数据也留不住,最后辛辛苦苦干了半天,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给大平台提供车辆和司机的“代工厂”,赚点辛苦的运力钱,这买卖怎么可能做得长久?
其次,是车企的“制造业思维”和互联网平台的“平台思维”有着根本性的冲突。
造车是什么?
是典型的制造业。
讲究的是投入、研发、生产、销售,一辆车卖出去,利润是多少,成本是多少,算得清清楚楚。
这是一个重资产、长周期、追求硬件利润的模式。
而互联网平台玩的是另一套逻辑,它们追求的是用户数量、是流量、是生态。
前期的核心就是“烧钱换市场”,通过大量的补贴把用户和司机都吸引到我的平台上来,哪怕亏得一塌糊涂也在所不惜。
因为在投资人眼里,只要你未来能垄断市场,现在的亏损都是值得的。
让一个习惯了“一分钱一分货”的制造业老板,去玩这种“不计成本”的烧钱游戏,他心里是发怵的。
车企的主业毕竟是造车卖车,网约车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副业”或者“试验田”。
当他们发现这个副业不仅不赚钱,还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主业的资金链时,他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赶紧收手,及时止损。
比如欧拉出行,就是因为车辆的维护成本太高,集团一看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就把资源给撤了,平台自然也就难以为继。
最后,我们还得算一笔最实在的经济账。
网约车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利润非常薄的生意。
就算是行业老大滴滴,忙活一个季度,净利润率也只有4.4%左右。
而那些还在挣扎的车企平台,比如曹操出行和如祺出行,财报上显示还在亏损。
我们再反过头来看看车企的主业,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公司,卖车的净利润率虽然也不算特别高,但基本也都在4.5%到8%之间,而且他们的营收规模是千亿级别的,利润总额非常可观。
这就好比你有一份收入稳定、还不错的主业,你会为了一个不确定性极高、还一直在赔钱的副业,而放弃你的主业吗?
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不会。
车企也是一样,他们当初进入网约车市场,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这个平台多卖一些自己的车。
但实践下来发现,这个目的很难达到,反而平台自身成了个大包袱,不断地亏钱。
投入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那放弃自然就成了最理性的选择。
所以说,车企做不好网约车,不是因为他们没钱,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车不好,而是因为他们从根子上就不适合这个“游戏”。
他们带着制造业的严谨和逻辑,闯进了一个由互联网规则主导的江湖,最终发现水土不服,只能无奈离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