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卡车市场突变,中国品牌遭遇大规模禁售
7月末的那天,朋友圈突然炸开锅。说是俄罗斯那边一下子把好几款中国卡车给“请”出了市场,销售和进口全都不让了。东风、福田、一汽解放、中国重汽旗下汕德卡——名字一个个点得明明白白,型号也没落下。听得我在修理厂里一愣神,隔壁小刘还问,“咋了?你家亲戚买俄货出事啦?”
其实不是啥家庭八卦,这回真是行业地震级别的消息。一开始官方理由挺中规中矩,说什么刹车系统效率不够、噪音大、紧急呼救设备装配不合规。我一听这套说辞就有点熟悉,当年我们老同学小张开解放去新疆拉煤,那会儿也总抱怨北方极寒天冷启动难,还动辄刹车踩软了,一查才知道冬天机油稠成浆糊。但话又说回来,这种技术短板怎么以前没人管,现在突然就成了“不能上路”的由头?
后来细想才发现,被禁掉的这些车型,在今年上半年可是占据着俄国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呢——光汕德卡就吃下14.2%,解放7.1%,东风和福田加起来也有六七个点。这哪是简单挑毛病,更像是在直接砍咱们饭碗。
师傅们在群里聊起这个,都觉得不像临时起意。今年二月份的时候,人家已经暂停过某款汕德卡认证,说安全不过关。当时还有人打趣:“俄国这招‘慢刀子割肉’,早晚要来狠的。”果然,这次就是集中封杀,一波带走。
更有意思的是,那位工业和贸易部部长阿里汉诺夫居然公开讲“中国部分车型根本不能允许其上路”,语气硬邦邦。我邻居老赵去年还琢磨着进辆中国重汽去西伯利亚送货,现在看只能搁浅。他电话里直嚷嚷:“不是嫌贵,是怕用不了一年半载坏在雪地。”
其实回头看看,从2022年西方企业撤离后,中国品牌确实趁机填补空档,不论轿车还是商用车辆都火速抢滩。有段时间国内经销商还专门组织司机培训班教怎么应付俄罗斯冬季极端低温:比如冷启动要提前预热十分钟、密封条多刷硅油防冻裂……可惜这些“小技巧”毕竟治标不治本。
到了2025年初,大环境骤变:整体销量比去年同期少了将近三成,中国品牌市占率虽然还有55%多,但已明显滑坡。贷款利率高达18%、新车价格水涨船高,再加上海关税费猛涨70%以上,不少客户干脆拖延换新或转向二手。“现在谁敢随便贷款买新货啊?”微信群里的老司机这样吐槽,“再便宜也怕摊上维修麻烦。”
这里面还有不少冷门故事。有个跑远东线路的小范曾反映,他那台BJ4189到了零下四十度早晨,总会冒出奇怪报警灯;后来才发现原厂电瓶抗寒性差,只能改装进口件。而另一位修理工师傅顺嘴提过,有些国产底盘配置看着花哨,比如所谓“智能辅助驾驶”,但碰到暴雪结冰,道路识别失灵,一脚刹停基本靠经验而非电子系统。
4月份开始,经吉尔吉斯斯坦等地转运到俄国的新车数量锐减,中间环节税费叠加,有朋友算账后直摇头:“比国内贵两万块钱,还没保障。”连带着那些原先靠倒腾灰色渠道发财的小代理,也纷纷收摊另谋生计。
再聊聊口碑问题吧。不少当地司机对中国车辆外观很满意,可耐久性始终存疑。在莫斯科南郊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的阿列克谢曾跟我分享,他开的CA4250刚满一年,发动机缸体螺丝因频繁冷热交替松动漏油,每次保养都要特意拧紧检查。“我们这里没有你们那么多4S店,大多数时候只能自己捣鼓。”他说。所以即使价格诱人,用起来心里总悬着根弦儿。
最近几年,其实厂家内部一直有人讨论是不是该彻底推进本土化生产方案。不止一次听销售顺嘴提及,比亚迪已经在泰国设厂,奇瑞巴西工厂投产后维修配件供应速度提升不少。如果真能像普京所希望,把生产线搬过去,对双方来说或许都是双赢——避开政策壁垒,也能适应当地特殊气候条件,比如加强底盘防腐蚀涂层或者优化电子模块抗低温能力。这些细节上的升级,看似不起眼,却决定了一辆商用汽车到底能不能扛住恶劣环境考验。
前阵子茶余饭后,还有师傅调侃道,以前靠价格战横扫海外,如今轮到拼质量拼服务的时候,可别只盯住一个篮子的鸡蛋。今年初出口数据显示,对俄出口量同比降了一成多,而且排名跌到了第三位。“以后指望单一市场发财恐怕悬喽,”他拍桌感慨,“南美、中东那些地方天气暖和点儿,新能源推广快一些,说不定更合适咱。”
写到我忽然想起前阵子邻居老赵闲聊的一句话。他说做生意最忌讳太信赖表面关系,你以为铁哥们,其实背地各自算盘打得精明。这回俄罗斯这么搞,不只是技术标准的问题,更像是一场产业博弈。从卖整车到建工厂,从外观取胜转向质量口碑争夺,每一步都必须踏踏实实走稳当,否则被踢出局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能糊弄过去的事儿。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