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是您关注汽车新闻,可能会发现一个有点意思的现象。
以前我们提起上汽大众,想到的多是桑塔纳、朗逸、帕萨特这些家喻户晓的燃油车,感觉它就像一位家底厚实、但行事稳重的中年人。
可现在,这个“中年人”好像突然活跃了起来,不仅燃油车卖得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也频频搞出大动作,让人有点刮目相看。
很多人心里可能会犯嘀咕,在这个新势力造车喊得震天响的时代,上汽大众这样的老牌合资企业,是真的要变天了,还是只是跟着喊喊口号?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它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它今天的变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甚至可以说,它正在为所有在中国的合资车企,探索一条全新的转型之路。
我们得先从一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历史说起。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一个词,叫“合资2.0模式”,说白了,就是国外的汽车品牌不再是简单地把他们在海外的车拿到中国来卖,而是开始真正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甚至联合中国的技术力量,一起开发新产品。
这个理念听起来很新潮,但它的源头,其实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的上汽大众。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大多数国人对汽车的理解还很初步时,上汽大众的工程师们就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的中国家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
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中国人对大空间有着天生的偏好。
基于这个洞察,他们竟然捣鼓出了一台“桑塔纳MPV”的原型车。
虽然这辆车因为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最终没能走向市场,但这种“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研发思路,从那个时候起,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上汽大众的基因里。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敢于为本土市场做深度开发的传统,才有了后来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爆款”车型。
就拿朗逸来说,这款车为什么能连续多年成为中国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因为它从设计之初,就不是一台纯粹的德国车,而是上汽大众研发团队彻彻底底研究了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后打造出来的。
中国人买家用车看重什么?
外观要大气,看起来有面子;后排空间要宽敞,坐着舒服不憋屈;配置要实用,不能太寒酸;油耗要低,用着省心。
朗逸精准地抓住了所有这些痛点,自然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国民家轿”。
同样,像途昂这样的大尺寸SUV,也是看准了中国家庭对“大”的执着追求。
可以说,上汽大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它比其他合资对手更早、更深入地读懂了中国市场。
这种长年累积的本土化研发能力,为它构筑了非常坚实的市场基础和抗风险能力。
所以即便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它依然能保持领先地位,比如今年8月份,它的终端销量就达到了9万台,在合资品牌里依然是领头羊。
当然,光有成功的过去还不够,关键是如何面对未来。
现在汽车行业最大的变革是什么?
是电动化和智能化。
在这一点上,过去合资品牌的本土化研发,更多是做一些适应性改造,比如调整一下悬挂软硬、加长一下轴距。
但在今天,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技术,以及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软件方面,中国的科技企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这时候,如果还固守着“我教你学”的陈旧观念,那路只会越走越窄。
上汽大众的明智之处,就在于它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果断地放下了身段,开始积极地与中国顶尖的科技公司进行深度合作。
这种合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采购零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融合。
我们可以从它最近亮相的几款新车上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
比如全新的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这款车在机械层面,保留了最纯正的德系豪华体验,用的是奥迪最新的第五代EA888发动机和出色的底盘调校,开起来的感觉绝对是奥迪的水准。
但同时,它又把车辆的“大脑”——智能驾驶系统,交给了华为。
这就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你开着一台血统纯正的德系豪华轿跑,却能享受到和顶尖新势力品牌一样流畅、智能的辅助驾驶功能。
当其他一些豪华品牌还在纠结要不要接纳中国技术的时候,上汽大众已经通过旗下的奥迪品牌,率先打开了这扇窗。
在纯电领域,这种融合就更加彻底。
比如奥迪与上汽合作打造的奥迪Q6L e-tron,这款车可以说是中德技术合作的集大成者。
它既有奥迪看家的e-quattro电动四驱技术,保证了性能和操控;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的最新产品,续航和安全性都有保障;充电技术采用了800V高压平台,意味着充电速度非常快;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则引入了Momenta的方案。
这种做法非常聪明,它不再追求所有东西都自己从零开始做,而是把各家的优势整合到一起,取长补短,最终打造出一款综合实力极强的产品。
这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对高端智能电动车的需求,更深层次来看,这也是上汽大众在重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汽大众还把这种合作模式,应用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增程式电动车。
它亮相的大众ID. ERA,就是一款全尺寸的增程式SUV。
什么是增程式?
简单来说,它平时用电开,像纯电动车一样安静平顺,但车上还带了一个小型的汽油发动机,这个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个“充电宝”一样,在电池快没电的时候给电池充电。
这样一来,就完美解决了很多人对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
而上...大众为这款车配备的“充电宝”,正是自己技术非常成熟的EA211 1.5T发动机。
用自己最擅长的内燃机技术,去服务最前沿的电驱路线,这种思路可以说是非常务实且高明。
这款车一旦上市,将直接进入目前由理想、问界等品牌主导的热门市场,其竞争力不容小觑。
所以,综合来看,上汽大众正在下一盘大棋。
它并没有因为新能源的冲击而自乱阵脚,也没有盲目地抛弃自己的优势。
它的策略非常清晰,就是“油电同进”,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继续巩固和升级朗逸、帕萨特、途观等燃油车的基本盘,这些车贡献的稳定销量和利润,是它进行转型和研发的坚实后盾。
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拥抱电动化和智能化。
通过与华为、宁德时代等中国科技巨头的合作,快速补齐自己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并且将自身的传统造车优势与新技术结合,创造出像“德系驾控+中国智能”这样的新物种。
这种做法,让上汽大众同时拥有了传统车企的规模、品质和渠道优势,以及新势力品牌的创新活力和技术前瞻性。
在当前这个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并存的市场格局下,这种双重优势让它拥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和更强的竞争力。
可以说,上汽大众的转型,为其他还在观望和犹豫的合资品牌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在新的时代,固步自封没有出路,只有主动求变,开放合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位已经走过四十年的车坛“老将”,非但没有显露疲态,反而通过自我革新,展现出了迎接下一个发展周期的充足底气和自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