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又点错科技树? 氢燃料刚扑街,无线充电公路又来烧钱!
十年前,当全球车企疯狂押注锂电池时,日本却把“国家尊严”押在氢燃料车上。 丰田的氢能车“Mirai”(日语“未来”)卖了十几年,结果加氢站比米其林餐厅还难找,成了“孤岛技术”。
如今,日本又整出新花样:无线充电公路! 官方宣称电动车在60公里时速下能边跑边充,彻底消灭续航焦虑。 实测发现,充电95秒仅够跑23公里,且成本高到要把全国公路翻个底朝天。
是黑科技还是烧钱黑洞? 这次日本人到底在搞什么?
氢燃料的“悲情剧本”:技术赢了,生意输了
2014年,丰田推出第一代氢燃料电池车Mirai,充氢3分钟续航500公里,零下30℃也能启动。 本田紧随其后发布Clarity,续航冲到750公里。 技术数据吊打当时续航仅200公里的锂电池车。
剧本跑偏了。 日本垄断全球83%的氢能专利,却把专利费定得极高。 中美欧车企一看,转头就扎进锂电池赛道,没人愿意给日本“打工”。
,日本执着于用风电、核电制“绿氢”,成本高达每公斤10美元。 而中国靠焦炉煤气副产氢,成本压到1.3元人民币/立方米,价格差出5倍。
结果,日本砸钱建了全球最多的加氢站(超100座),多数门可罗雀。 车主吐槽:“加氢比找真爱还难! ”
无线充电公路:科幻感十足,现实骨感
今年6月,日本55家机构联手成立“EV无线给电协议会”,豪言2030年建成“无线充电社会”。 本田已实测:车底装线圈,路面埋供电板,时速60公里时持续充电。 官方数据很炫:充电95秒,能跑23公里。
细节经不起推敲。
成本是天文数字。 铺一公里无线充电路要烧掉2亿日元(约900万人民币)。 光铺完东京到大阪的高速段,预算就够建3座核电站。
效率只够“龟速充电”。 本田的150千瓦高功率线圈看似生猛,实测中,车辆需在红绿灯或收费站停车95秒才能补足电量。 一旦车速超过60公里,充电效率骤降,磁场还没感应到,车已飞出几公里。
兼容性。 丰田、本田、日产各搞一套充电标准,连特斯拉的线圈都接不上。 网友调侃:“日本车企的科技大赏,主打一个谁都不服谁! ”
低速场景求生:堵车续命,玄幻满电?
日本人也知道问题所在。 无线充电公路的落地场景,被压缩到三个“低速角落”:
早高峰堵车时,城市环线路面偷偷给车“输液式充电”;
机场摆渡车、园区巡逻车慢速溜达,边逛边充;
高速入口路段埋线圈,让车辆上高速前“打一针能量补丁”。
至于边跑边充满电? 日媒自己都承认:“这得是玄幻小说里飞的云! ”
孤注一掷的赌局:日本人为何死磕“非主流”?
点错科技树? 不如说日本太爱“种支线”。
他们研发路线永远“反主流”:全球卷锂电池时搞氢燃料,氢燃料遇冷又转向无线充电。 回溯历史,这种偏执有时真能逆袭,
90年代丰田混动车被嘲“四不像”,如今成全球节能车标杆;
蓝光碟当年贵到没人买,最后却成高清影像标准。
背后是政府和企业“二十年如一日”的烧钱。 日本新能源机构NEDO的“氢能专项”连投300亿美元,分5大方向死磕技术,连氨载氢、液氢运输这种冷门领域都砸钱试错。
企业更敢赌。 丰田第三代Mirai明年量产,用钛合金储氢罐把续航拉到1000公里;本田则押注无线充电卡车,计划2027年让氢能重卡跑遍东京-大阪物流线。
“错”与“对”的争议:一场全民吐槽的科技真人秀
日本网友自嘲:“我们总在别人卷A时搞B,等别人赢了又发明C。 ”
氢能车卖不动? 政府直接给买家发225万日元(10.8万人民币)补贴;
无线充电路太贵? 国土交通省掏钱在高速路铺试点。
吐槽归吐槽,没人敢小看日本。 丰田混动技术熬了20年才成主流,无线充电公路或许正是下一个“埋伏二十年的棋”。
毕竟,当全球车企卷充电桩时,日本人直接把战场搬到了地面以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