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武汉街头,一位盲人兄弟在小米汽车体验店里遭遇惊魂一幕。 弟弟在后排随手关车门,哥哥的手指被夹成粉碎性骨折,1万多元的医药费压得全家喘不过气。 黄先生想不通:“车门明明有自动感应,为什么夹住我的手不松开? ”更让他心寒的是,小米官方至今只垫付了1000元,连个探望的人都没有。
车门一关,手指粉碎性骨折
黄先生和弟弟是盲人,5月6日原本计划去武汉楚河汉街的小米之家看手机。 进店后,他们发现展厅里停着一辆小米汽车。 弟弟摸索着坐进后排,黄先生则想体验驾驶座。 就在他扶着车门准备上车时,后排的弟弟无意中碰到了关门按钮。
监控视频显示,主驾车门与后排车门之间的缝隙突然闭合,黄先生的左手瞬间被卡住。 他疼得当场蹲下,手指肉眼可见地肿胀发紫。 送医后诊断显示,他的左手无名指和中指骨折,需要立刻手术。
主治医生透露,黄先生的手指关节处有严重骨裂,可能留下永久性活动障碍。 截至5月15日,治疗费已超过1万元,而他靠盲人按摩每月赚取的3000元收入,根本无力承担这笔开支。
小米甩锅:是后排乘客关的门
面对黄先生的质疑,小米之家店长拿出一段监控视频:“车门是后排乘客手动关的,和小爱语音无关。 ”他强调,小爱助手只能控制开门,无法语音关门。 记者现场测试发现,后排车门开关按钮的位置较低,乘客起身时很容易误触。
更让黄先生愤怒的是,事故发生时,他身边没有任何工作人员。 “如果店员提醒一句‘关门要小心’,或者站在旁边搭把手,我的手根本不会受伤。 ”但小米方面认为,黄先生作为成年人,应该预见到车门关闭的风险。
自动感应失灵? 技术缺陷浮出水面
黄先生坚持认为,小米汽车的车门感应系统有问题。 “现在很多车都有防夹手功能,手靠近就会自动停,为什么小米做不到? ”记者调查发现,小米汽车的防夹技术集中在车窗和后备箱,车门边缘确实没有红外感应装置。
汽车工程师王伟(化名)指出,目前市面上90%的车型都只在车门顶部安装防夹传感器,而车门铰链处的缝隙属于“高危盲区”。 2023年,上海一名儿童在特斯拉Model Y车门处夹伤手指,同样因为传感器未能覆盖这一区域。
门店管理漏洞:高风险体验无人管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零售业数字化门店安全管规范》,汽车等大型商品体验区必须配备专职引导员。 然而,小米之家的监控视频显示,黄先生兄弟俩从看车到受伤的5分钟内,没有任何店员上前协助。
这不是小米第一次因线下体验出事。 2025年3月,杭州一名消费者试驾小米SU7时,因店员未讲解自动驾驶限制,误将车辆驶入施工路段,导致车轮爆胎。 业内人士透露,小米汽车急于扩张线下门店,新员工培训周期从两周压缩到三天,“很多店员连安全手册都没看完就上岗”。
保险赔偿套路深? 车主维权陷僵局
小米门店店长表示,赔偿问题“要走保险流程”,但黄先生提交诊断证明后,保险公司至今没有回音。 法律博主“法眼观察”分析称,这类事故中,保险公司通常以“乘客误操作”为由降低赔付比例,而车企则借保险推卸责任。
类似的纠纷早有先例。 2024年,北京一位蔚来车主在展厅被车门夹伤,蔚来当天垫付2万元医疗费,并承诺承担后续费用。 相比之下,小米的冷漠态度引发网友愤怒:“盲人兄弟本就弱势,小米连面子工程都不做? ”
盲人体验安全谁来保障?
这起事故暴露了残障人士消费场景的致命漏洞。 《残疾人保障法》第55条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应为残障群体提供无障碍设施及协助服务。 然而在小米之家,盲人用户既没有语音提示装置,也缺乏触觉警示标识。
盲人维权组织“光明之路”发起人李锐指出,国内90%的汽车门店未针对视障用户改造体验区。 “车企把自动泊车、语音交互吹上天,却连最基本的防夹手功能都做不周全,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
汽车业潜规则:低配车=减配安全?
值得警惕的是,小米SU7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比高配版少了3颗毫米波雷达和1颗激光雷达。 汽车安全测评机构“碰撞实验室”曾警告:纯视觉方案在车门防夹等近场场景中,误判率比多传感器融合方案高出40%。
这种“省钱减安全”的操作已成行业潜规则。 2024年4月,小鹏P7低配版因雷达数量不足,在倒车时撞倒消防栓,保险公司拒赔的理由竟是“车主未选购高阶智驾包”。
沉默的小米VS失控的舆论
截至发稿前,小米汽车官方微博仍在宣传“智能座舱荣获德国红点奖”,对黄先生事件只字不提。 而在抖音相关话题下,一条“小米车门夹人”的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热评第一写道:“雷总,你的‘和用户交朋友’是说给健全人听的吗? ”
小米SU7车祸事件中的遇难者家属,至今仍在等待官方出具完整的事故数据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