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问界卖了85万台车。别光看数字,背后还挺有意思的:其中70%的智能增程电动车,靠充电跑的;剩下30%靠发电。这数据多少有点意思,你增程电动车其实就是个分腿走路的打法——一会儿靠电池,一会儿靠发动机发电。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某次跟销售聊这个的时候,他说:你别小看这70%,在现在充电桩还不够普及的中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充电设施没达到100%覆盖,尤其是高速服务区和偏远地区,充电桩的密度和效率真心不能用完美形容。说得直接点,充电站还是个跟不上节奏的老大难。
有人可能会问,充电行驶比例是70%跟你说的一线感受能挂钩?我想说,理论数据和实操有差距,毕竟每个车主出行惯不一样,城市和乡村也差别很大。我见过一位朋友,买了问界增程版,家里车位有充电桩,一周绝大部分时间都靠电池动力。但另一位亲戚住的是老小区,偶尔用发动机发电比较多,那比例大概就是这70/30的现实版。
说白了,这增程就是给用户多了个选择权。你要是充电方便,纯电跑;设施不理想,发动机顶上。这比传统的纯电,或者是纯油车,要灵活得多。问界张兴海说的灵活和安心不是空话,背后确实是技术和体验的探索。
我承认,刚听到这个数字,我有点怀疑,因为听起来好理想。后来我想了想,这跟他们在研发和供应链上的布局脱不开关系。问界的核心技术团队对整车的电池包、控制系统和发动机协调做了很细致的研发工作,有点像把电动车的续航焦虑转成了增程器焦虑,说实话,虽然麻烦点,但用户根本不用担心电池走不远。
我跟一线研发同事聊过,他用搬家搬箱子的比喻解释:普通车是单手托个箱子,走得远了手累。增程车就是多带了个小推车,推着走,能省力多跑点。这个比喻挺形象,能帮人理解技术背后的实际好处。
对销量也得说几句:10月赛力斯产量破5万,比去年同期涨了快一半,销量也涨了42%。数字挺猛,但你其他车型却全线下滑。这行就这样,有些爆款火了,旁边别的车反而凉了。我觉得,这就跟菜市场卖果蔬似的,抢手的苹果卖得火,旁边梨卖不动也正常。
其实说到这里,我心里还挺有点小情绪。你想,很多准车主在焦灼,车都买了,为什么提车这么慢?因为提车慢,一堆补贴掉了,什么区补、预置换啥的,都没着落。老款问界SF5啥时候能升级硬件和软件?听说官方答复都挺模糊,我也没拿准,但这倒是个现实问题。如果老用户体验不好,口碑就很难跟上。
说个没细想过的猜测:增程系统要是能做到瞬时切换更平滑点,能不能未来实现完全无感续航,那用户体验会不会更上一层楼?但这技术难度真不小,毕竟机械和电控系统必须极致协同。
顺带说,前阵子听修理工抱怨,增程系统维护成本比纯电要高一点,零件多,技术复杂,得特训才够用。这个我还没深挖,先按下不表。
价格方面,我算了下,跟同价位纯电SUV比,增程可能前期投入高个10%左右,但换来的是灵活性和少些续航焦虑,你觉得值不值?这还是个很私人化的问题。
这整件事就像养孩子一样。你得咬牙坚持研发和供应链优化,才能把丑小鸭变白天鹅。一次次调试,一次次优化,才能让用户愿意买单,愿意等。
我也有点自嘲,做汽车行业内容太久,遇到的是种种不完美,偶尔还得给品牌把面子,但又不能骗人。就像张兴海这人,说他不吹牛,我相信,因为他说的实打实,敢把数据摆这儿,也敢说目前问题,没有啥遮遮掩掩。
你看这事儿,有意思吧?未来增程一路走来会不会成新主流?或者充电设施快速铺开,增程就成过渡阶段的过气产品?你怎么看这个节奏?我倒是挺期待设备更智能,数据也更透明——毕竟,买车后,最想知道的就是,到底多久能提车,跑多少路,花多少钱?这几个数字才最实在。
说白了,圈里这锅饭吃的,专门盯着技术和数据的人越来越多,也带着真诚和困惑,跟你聊聊。你们那边,有什么增程或者纯电的故事吗?欢迎分享。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