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芯片争夺战,如何让荷兰每天损失230万欧元?
2025年10月,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冻结其147亿元资产,罢免中方CEO,并将99%股权强制托管 。然而,荷兰人很快发现,他们抢到的只是一个“空壳”安世的核心产能、供应链和市场早已扎根中国。
中方一招反制,直接切断芯片出口,欧洲汽车生产线几周内面临停摆,荷兰每日经济损失超200万欧元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争端,揭开了全球化时代真正的权力规则:话语权不属于股东,而属于掌握产能的人。
一、荷兰的“闪电战”:一部冷战法律如何引发全球供应链地震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援引1952年制定的《物资供应法》,宣布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关联主体的资产,禁止其进行任何人员调整和资产转移 。这部法律原本用于战争等紧急状态,此次却被用于干预一家正常经营的企业。
更令人意外的是司法程序的“超速”。10月1日,安世半导体三名外籍高管(首席法务官、CFO和COO)向荷兰法院提交紧急申请;10月7日,法院未经全面庭审便裁决暂停中方CEO张学政的所有职务,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并将闻泰科技持有的99%股权强制托管给第三方 。
从申请到裁决,全程仅用7天,被业内称为“法律闪电战”。
荷兰政府宣称此举是为“防止生产基地和知识产权全量转移至中国” ,但背后动机与美国政策高度同步。9月29日,美国刚升级出口管制“穿透规则”,规定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自动受限 。
安世半导体因闻泰科技100%控股,直接沦为管制对象。
二、安世中国的“48小时反击”:产能本土化如何瓦解接管行动
荷兰政府接管后,立即切断中国管理层的系统权限、停发工资,试图逼迫东莞工厂就范 。但他们低估了安世中国的本土化程度。
东莞工厂占地近10万平方米,年产能达900亿颗芯片,承担安世全球70%的封装任务 。工厂95%员工为本地人员,供应链在珠三角即可配齐,连管理系统都部署了本地服务器和阿里云双备份 。
荷兰行动后,IT团队一小时内切换到本地系统,闻泰科技直接接管薪资发放,生产线未停一分钟 。
10月19日,安世中国发布《致全体员工信》,宣布进入“独立运营”状态,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未经中国区认可的指令” 。10月23日,该公司再发声明,驳斥荷兰总部免去副总裁张秋明职务的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 ,并宣布所有交易改用人民币结算 。这一举措直接绕开美元体系,构建了财务独立防火墙。
三、欧洲汽车业的“断供恐慌”:为什么基础芯片比高端芯片更致命
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并非最先进的处理器,而是汽车产业的“毛细血管”。其小信号二极管、ESD保护器件全球市占率第一,逻辑芯片全球第二 。一辆现代汽车需使用数百颗此类芯片,用于刹车系统、燃油喷射等关键部件 。
中断供应后,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立即警告:若安世产能持续受限,欧洲车企可能在数周内停产 。大众、宝马等车企库存仅能维持四周,而博世集团表示更换供应商需至少半年验证周期 。更严重的是,中国同时收紧稀土出口,而每台光刻机需50多个稀土零件 。专家估算,若稀土断供,欧洲汽车产业“断粮”倒计时仅60天 。
市场恐慌迅速蔓延。10月10日起,安世产品遭经销商抢购,部分型号溢价超50%,现货进入“小时级波动”模式 。安森美、英飞凌等竞争对手虽有望承接安世9.7%的市场份额,但成熟制程芯片产能不足,填补缺口需数月时间 。
四、中荷的“外交过招”:为什么欧盟急着给北京打电话
10月21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应约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通话。中方敦促荷方“秉持契约精神”,荷方表态愿“寻找建设性解决方案” 。但此次通话仍无实质成果,因为荷兰未就干预行为道歉 。
欧盟随后介入。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谢夫乔维奇与北京进行两小时视频通话,语气明显软化,从强调“去风险”转为“建设性讨论” 。背后原因是经济压力:荷兰每日损失约230万欧元,且可能波及ASML对华光刻机贸易——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占ASML营收42亿欧元中的31.6亿,为其最大单一市场 。
法律层面,闻泰科技已启动国际仲裁 。而安世中国通过人民币结算和出口管制,将压力反导致欧洲车企,形成“荷兰管控阻断供应链,中国反制阻断产品出口”的双向死循环 。
五、博弈的底层逻辑:全球化时代,权力究竟属于谁?
这场争端暴露了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荷兰以为控制股权就能掌控企业,但安世的实际价值分布于三个层面:
技术壁垒 :车规级芯片需满足15年使用寿命、百万分之一故障率标准,安世产品合格率达99.99% ,客户认证周期长达1-3年;
产能依赖 :东莞工厂贡献安世80%出货量,全球70%封装测试产能集中在中国 ;
市场重心 :中国占安世全球销售额约50%,且是欧洲车企的最大客户群 。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实质性控制权”。当政治干预试图推翻资本规则时,产能和市场的反作用力让荷兰陷入“接管易、运营难”的困境 。正如荷兰法院文件所披露的,美国特朗普政府早在6月就施压荷兰撤换中方高管 ,但最终为地缘政治埋单的却是欧洲汽车产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