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量库存套路为何越玩越疯狂

最近有个汽车行业的事儿,挺抓眼球。理想汽车的L7和L8 MAX车型,先是被公司副总裁亲自证实“不会做大改”,再是被门店销售以“现车终端优惠有限”的姿态推销了一波,结果现在突然宣布新款升级了双腔空气悬挂和更大的电池包,直接让早期购车用户炸了锅。按理说,新车升级是好事,可这波舆论真是翻车得彻底,甚至有人喊“理想割韭菜”。但更让我在意的,是背后隐藏的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现象:国内造车新势力们,怎么越来越擅长“清库存”了?

你细品这个事,数据其实挺刺激的。比如理想这次的库存清理,靠终端优惠和“副总发文”操作,1月到2月,理想L7和L8的交付量直接冲到了3万辆以上,不少用户甚至是年后才被拉去收车。但一转头,最大优惠完的车,突然成了“前代落伍款”,直接让部分用户跑去投诉。理想的毛利率还算高,靠这波也没算亏钱,可别忘了,这招清库存的套路,其实不少新势力都在用。

新势力量库存套路为何越玩越疯狂-有驾

前段时间蔚来也搞过类似的事儿。去年第四季度,蔚来为了冲量清理ES6、ES8的老款车库存,也是杀价到市场“见底”的状态,甚至有车主反馈说“领了交付车两周后直接掉价5万”。再往前看,小鹏汽车G3的“升级割韭菜”闹剧,更是被骂得举国皆知。离谱的是,这些品牌居然都不算亏钱。2022年,理想净利28.5亿元,蔚来也虽然亏了141亿元,但毛利率还是上正数的。你说它们是赔本赚吆喝吧,数据还真不是。

那问题就来了:这些中国造车新势力,为什么敢这么玩?清库存、压优惠、卖新款,看着是“坑老用户”“贴钱抢市场”,但最后账算下来,它们大多还活得还行,甚至有的还越活越好。

新势力量库存套路为何越玩越疯狂-有驾

咱们先捋捋这个事背后的逻辑。造车新势力的核心竞争力是啥?说白了,就是“产品快迭代、市场强抓钱”。所以对它们来说,清库存这个事,不只是为了把老款车卖完,也是为了不给自己拖后腿。毕竟车这个东西,库存每多一天,成本就高一分,老款车一旦滞销,很可能直接拉低品牌的整体毛利。理想的车均毛利率去年大概能到20%,但这还是建立在“没有太多库存积压”的前提下的。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库存周期一般比新势力长得多,毛利也就相对低。

再说研发成本。新造车企业动不动就砸钱搞研发,毛利虽然看着漂亮,但扣掉研发后,利润就拉跨了。蔚来去年研发投入超百亿,理想也不遑多让——别看它家车均毛利高,但研发开支一算进去,利润直接被压住。也就是说,新势力的每一款新车,其实都提前吃掉了公司的现金流,所以老款车必须快速出清,为新车让路。你看这逻辑,清库存这个动作,不仅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活下去”的基本操作。

那传统车企难道就不玩这个套路吗?当然也玩,只不过招数不一样。比如大众、丰田这些外资品牌,你其实很少看到它们大规模降价清库存,但它们会用限量款、特别版这种东西,把库存车型包装一波,再慢慢出清。中国的自主品牌,像长城、吉利,清库存的方式更直接——终端优惠一开,动辄“万元级”折扣,用户反而买账。

新势力量库存套路为何越玩越疯狂-有驾

所以你看,清库存这事,不分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只不过新势力看着更“激进”,因为它们手里的现金流有限,压力更大。而且它们的用户群体,本身就是冲着“新鲜感”去的,车一旦显得“不新鲜”,就没人买单了。

回头再看理想这波操作,问题不在于清库存,而在于怎么对用户的预期管理。副总裁发文说“没大改”,结果新车却实打实地升级了硬件,这种出尔反尔的事,伤的不是用户的钱包,而是用户的信任。所以舆论才会炸。其实换个方式,提早明确“老款优惠是清库存,新款备货中”,大家未必会有这么大反应。蔚来、小鹏这些品牌,为什么清库存的声量没理想这么大?可能就是因为它们把控得更细致。

最后一句话,这事看着吓人,但本质上,清库存是车企活下去的必修课。新势力玩得再花哨,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抢市场、撑住研发、逼自己快进化。你要说它们乱花钱吧,其实不是,花的每一分钱,基本都有计划。未来要盯的,不是它们清库存的花招,而是它们能不能靠新车赢回用户的信任,真正走出自己的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