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来自澳大利亚的新闻在国内汽车圈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人看到标题都心里一紧,说的是澳大利亚一个机构对市面上五款主流电动汽车进行了续航里程的实际测试,结果咱们的国产品牌比亚迪Atto 3,也就是国内的元PLUS,续航达成率排在了最后。
消息一出,各种讨论就来了,有人担心,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车“虚标”严重,一到国外就露馅了?
也有人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背后肯定有别的原因。
那么,这件事到底应该怎么看?
我们不妨坐下来,像聊家常一样,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得清楚这件事是谁做的,怎么做的。
搞这个测试的机构叫澳大利亚汽车协会,简称AAA,听起来是个挺官方、挺有分量的组织。
他们搞了一个叫“真实世界测试”的项目,目的就是想告诉消费者,厂家宣传的那些续航里程、油耗数据,在咱们老百姓日常开车的时候,到底能实现多少,别让大家只看广告,结果买回家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这次,他们选了五款在澳洲市场上比较热门的电动车,除了比亚迪Atto 3,还有特斯拉的Model Y和Model 3,起亚的EV6,以及Smart #3。
测试结果的数据是这样的:Smart #3表现最好,官方说能跑455公里,实际上跑了432公里,续航只打了95折,非常扎实。
特斯拉Model Y和起亚EV6并列第二,续航达成率都是92%,也相当不错。
特斯拉的另一款车Model 3稍差一点,达成率是86%。
而我们的比亚迪Atto 3,官方标称续航480公里,实际只跑了369公里,算下来达成率是77%,排在了最后。
单看这个77%的数字,确实不太好看,比第一名少了将近20个百分点,也难怪大家会有疑问。
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和观察者,我们不能只看一个干巴巴的数字就下结论,关键要看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
这里面,至少有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弄明白。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测试标准”。
这就像我们上学时候的考试,用不同省份的卷子去考同一个学生,分数肯定有高有低,你不能单凭一次考试就说这个学生学习不行。
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测试也是一样,全球有好几个主流的标准。
我们国家现在用的是CLTC标准,这个标准是根据我们国内的路况来设计的,市区路况多,红绿灯多,平均车速不高,所以测试出来的续航里程通常会比较高,看起来很美好。
而欧洲和澳大利亚普遍采用的是WLTP标准,这个标准模拟的路况更复杂,高速路段更多,加减速也更频繁,整体上比CLTC要严格不少,所以测出来的续航里程一般会比CLTC低一些。
还有个美国的EPA标准,那就更严格了,被认为是“魔鬼级”测试,测出来的续航数字是最低的,但往往也最接近真实驾驶情况。
现在我们回头看澳洲的这次测试。
报道里明确说了,他们是“基于欧洲法规进行的测试”,这基本上指的就是WLTP工况。
那么问题来了,比亚迪Atto 3用来和实测369公里作对比的那个480公里的标定续航,是基于什么标准得来的呢?
经过查证,比亚迪Atto 3在澳洲市场官方公布的WLTP续航里程其实是420公里。
那个480公里的数字,很可能是基于我们国内的CLTC标准或者其他更理想化的宣传口径。
如果咱们用更公平的尺子来量,也就是用它在澳洲当地的官方WLTP续航420公里作为标准,那么实测369公里,它的续航达成率就变成了大约88%!
你看,这么一算,比亚迪Atto 3的排名一下子就上来了,和达成率86%的特斯拉Model 3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根本不是什么“垫底”。
所以说,用一个标准的实测值,去对比另一个标准的理论值,这本身就是一次不太严谨的比较,得出的结论自然会产生偏差。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测试环境”。
新闻里提到,测试是在一条93公里长的“赛道”上进行的。
咱们普通人开车,谁会天天把家用车开到赛道上去呢?
赛道驾驶的特点是长时间保持高速行驶,几乎没有像市区那样走走停停、可以利用刹车回收能量的机会。
电动车在高速巡航时,电机需要持续高功率输出,电耗是最大的,这恰恰是电动车最不“经济”的工况。
这就好比让一个擅长在城市里省油的节油高手,去参加一场高速拉力赛,他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了。
比亚迪的三电系统,尤其是它的能量回收逻辑,在城市拥堵路况下表现得非常出色,很多国内车主都能感觉到在市区开,续航掉得比较慢。
而这次澳洲的赛道测试,恰恰是避开了比亚迪的优势区间,用一种比较极限的高耗电场景去考验它。
相比之下,特斯拉等品牌在设计时可能更多地考虑了欧美用户地广人稀、经常需要长途高速巡航的使用习惯,所以在这种测试中表现得更好,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所以,这个所谓的“真实世界测试”,其实也只是模拟了某一种特定的“真实”,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用户的日常使用情况。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就在那篇新闻稿的结尾。
测试机构AAA自己提到,他们这个项目不光测电动车,也测了114辆燃油车和混动车,结果发现,有高达77%的燃油车,实际油耗都比官方标定的要高。
这句话其实才是点睛之笔。
它告诉我们一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事实: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实验室里在理想条件下测出来的数据,和咱们老百姓在真实复杂的道路上开出来的数据,永远都会有差距。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不是哪个品牌、哪款车的“专利”。
媒体把聚光灯打在比亚迪的77%上,却对燃油车同样高达77%的“不达标”比例轻描淡写,这其中的报道倾向性,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总而言之,看待这次澳洲的测试结果,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全面、更理性的视角。
一方面,我们得承认,在持续高速行驶这种特定工况下,我们的产品和一些国际顶尖品牌相比,可能在能耗控制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清数据背后的逻辑,不能被一个简单的“垫底”标签就轻易地否定自己。
测试标准的不对等、测试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整个汽车行业都存在的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共同造成了这样一个结果。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优劣评判,更像是一次提醒,提醒我们的企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和适应不同市场的标准与用户习惯。
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位消费者,在看待各种评测数据时,要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探究,这样才能真正看懂车,选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