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车遭遇南方高温考验,续航与充电难题亟待破解

三伏天的新能源车主们,活脱脱成了段子里的主角。成都太古里充电站,十几个司机围着只剩5%电量的爱车抱怨连连;广州那边,充电枪头飙到58℃直接罢工;重庆地表温度高得能把鸡蛋煎出溏心来。广告上吹得天花乱坠的“超长续航”“极速快充”,在南方40℃以上的烤炉环境下立马打了折扣。有人忍不住吐槽:“这技术咋就经不起点热闹呢?”

高温成新能源车最大拦路虎

看似光鲜亮丽的新能源汽车,在实际使用中却被一个叫“55℃”的小数字狠狠卡住脖子。这条所谓“死亡线”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市面上约85%的充电模块耐受极限。超过这个温度,它们就开始罢工,不管你宣传多牛,这就是现实。

不少厂商吹嘘液冷技术,但实际表现让人怀疑是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特斯拉超充枪头实测依然会触发过热保护,有国产新势力甚至被扒出液冷管路用料缩水。这不禁让人想起宁德时代一位工程师的话:“快充时产生的热量,相当于同时开三台微波炉。”说白了,这么大的火力谁扛得住?

国产新能源车遭遇南方高温考验,续航与充电难题亟待破解-有驾

基础设施尴尬现状暴露无遗

面对烈日炎炎,一些地方只能靠遮阳网、喷雾降温这些土味方法应急——重庆换电站加装喷雾系统后确实能降15℃左右,但设备漏水短路问题频发;杭州小区遮阳网被台风掀翻,当场砸坏五台充电桩,更别提深圳某些地方保安竟然要定时往柜子泼冰水降温,这画面怎么看都像临时抱佛脚。

这些补丁式解决方案不仅没从根本上缓解问题,还反映出车企和基础设施建设者在应对高温预案上的消极态度。有意思的是,把锅全甩给南方天气也不公平:挪威冬季零下20℃照样跑新能源车,那边标配的是带加热保温层的桩,中东沙漠50℃环境里跑得欢,那是因为有自动预冷系统帮忙降体感。

国产新能源车遭遇南方高温考验,续航与充电难题亟待破解-有驾

技术研发滞后背后的利益纠葛

国内厂商拼命内卷参数,却在基础材料研发方面明显掉链子。例如,中科院早已研究出氮化镓材料,可将模块耐热提升20℃以上。但由于商业化成本较高,没有厂家愿意先掏腰包买单。一句话,“喊着弯道超车”,结果基本功散热片都没练好,就已经绊倒了。

更别提超充站铺设液冷桩速度慢如蜗牛:北方城市试点半年才装300根,都赶不上比亚迪一个月的新车销量增长速度。去年北京重点区域变压器升级也没完全解决负荷压力,说到底还是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还未理顺——设备企业嫌贵、汽车厂推给供电部门、电网又等政策支持,各自扯皮,让用户成为最后买单的人。

国产新能源车遭遇南方高温考验,续航与充电难题亟待破解-有驾

用户智慧激发创新动力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区通过创新举措为用户减轻负担,比如杭州搞起“夜间低价充值”活动,从晚上十点到凌晨实行三折优惠,还把遮阳棚改造成星空顶,地下停车场安装空调扇助阵,为夏日苦熬增添几分凉意。这种草根智慧告诉我们,与其逼着用户在烧烤模式下磨炼耐性,不如从源头扎实推进技术和基础设施升级。

横店群演张某透露:“我家那辆纯电动车,每次夏天去外地旅游,都跟打仗似的找地方避暑冲满血。”类似情况屡见不鲜,也侧面反映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仍需更多适应极端气候能力,否则再好的宣传词都是镜花水月。

国产新能源车遭遇南方高温考验,续航与充电难题亟待破解-有驾

如果下一次发布会还能听到满嘴自动驾驶多牛、多智能,我们倒希望他们先把那个老生常谈但始终没攻克好的“55度死线”拿下来,再说其他!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既然北方老铁都开始给朋友推荐哈尔滨避暑攻略,是不是说明咱们自己的新能源汽车还真该好好学学别人家的抗酷暑秘籍?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