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组数据对比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说的是远在南美洲的阿根廷,人口大约四千六百万,和我们国家的福建省差不多,福建是四千二百万人。
但让人有点想不通的是,阿根廷的汽车保有量竟然超过了一千五百万辆,而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都高出一截的福建,汽车数量却只有九百多万辆。
这一来一回,差了足足六百万辆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按理说,兜里钱更多了,买车的人应该也更多才对,怎么到了福建这里,情况反过来了呢?
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两个地方完全不同的历史过往、经济现状和生活方式。
咱们先说说阿根廷。
要理解他们为什么有那么多车,得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很长一段。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大概一百年前,阿根廷可是响当当的世界级富国,富裕程度能和欧美国家平起平坐,被誉为“南美小巴黎”。
在那个辉煌的年代,汽车对于阿根廷家庭来说,就跟我们几十年前追求的“三大件”一样,是生活富足的象征。
这种观念很早就深入人心,买车、用车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所以,阿根廷的汽车普及之路开始得非常早,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家庭拥有汽车的基数本身就非常庞大,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家底”。
但是,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走上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常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成了一个大难题。
通货膨胀说白了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
打个比方,今天你手里的一笔钱能买一头牛,你犹豫了一下没买,可能过一个月,这笔钱就只够买半头牛了。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老百姓最怕的就是把现金攥在手里。
那怎么办呢?
大家就想办法把钱换成能保值的东西。
房子、黄金当然是好选择,但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一辆汽车,哪怕是一辆二手车,也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通货”。
买一辆车放在那里,至少它不会像纸币那样迅速缩水。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有阿根廷特色的现象:人们不轻易换车。
一辆车修修补补能开很多年,全国汽车的平均车龄超过了十一年,在路上看到一辆跑了二十年的老爷车,当地人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所以,那一千五百万辆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功勋老将”,它们的存在,既是阿根廷人对抗经济不稳定的无奈之举,也是过去那段富裕历史留下的遗产。
他们不是不想开新车,而是在现实经济压力下,保有一辆旧车比换一辆新车要划算得多。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我们自己的福建省。
福建的情况,可以说是另一幅完全不同的图景。
福建人的收入水平更高,按理说购买力更强,但汽车数量反而少,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发展模式的先进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地理环境和城市规划的差异。
阿根廷国土面积非常广阔,排在世界第八,但人口又高度集中在像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这样的大城市圈。
这就造成了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距离很远,生活半径特别大,如果没有私家车,日常通勤和出行会变得非常不方便,汽车几乎是生活的必需品。
而福建省,地理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多山地丘陵,城市的发展相对来说更加紧凑。
更重要的是,福建乃至全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得非常出色。
在福州、厦门这样的城市,地铁线路织成了网,公交系统覆盖到角角落落,再加上随叫随到的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人们出行的选择非常多。
很多时候,自己开车出门,不仅要面对上下班高峰期的堵车,还要为找一个停车位而头疼。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辆车带来的便利性,可能还不如一张地铁月票来得实在和省心。
所以,很多福建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购买私家车的刚性需求并没有阿根廷人那么强烈。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产业发展阶段的“代际差”。
阿根廷的汽车市场,基本上还是由大众、雷诺这些传统的欧洲燃油车品牌主导,他们自己的汽车工业比较薄弱,市场上的主流依然是汽油车和柴油车。
电动汽车虽然也有补贴政策,但发展非常缓慢,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而福建,正站在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革命的浪潮之巅。
你只要去福建的街头走一走就会发现,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等国产品牌的身影随处可见。
有数据显示,现在福建市场上,自主品牌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一半,新销售的汽车里有将近四成都是新能源车。
这说明什么?
说明福建人不是不买车,而是在进行一场消费的升级换代。
他们中的很多人,直接跳过了传统燃油车的阶段,一步到位地选择了技术更先进、使用成本更低、也更环保智能的新能源汽车。
这种选择的背后,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遍布城乡的充电桩网络,让充电的便利性甚至超过了去加油站加油,这是阿根廷目前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当我们把这些因素都摆在一起看时,那个最初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阿根廷那一千五百万辆车,更像是一个沉甸甸的“历史存量”,它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也承载着当下的经济困境,这个数字虽然庞大,但增长缓慢,甚至有些停滞。
而福建的九百多万辆车,则代表着一个充满活力的“优质增量”,它数量上暂时落后,但其背后是高效的城市治理、先进的出行理念和领跑世界的绿色科技产业。
这不仅仅是两个地区汽车数量的简单对比,更是两种发展模式、两种生活愿景的深刻分野。
一个是在努力维持着一个燃油车的旧时代,而另一个,则在全速奔向一个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