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测试场上,一辆售价50万的新能源车以80公里时速疾驰。前方弯道后突然出现故障车模型,系统预警闪烁却未减速,伴随沉闷撞击声,假车碎片四溅。这不是事故现场,而是懂车帝联合央视对36款车型辅助驾驶能力的极限测试。无一幸免的结局,揭开了智能驾驶技术华丽袍子下的虱子。
在六类高速场景测试中,特斯拉Model 3与Model X以5/6的通过率领先,尤其在“消失的前车”“高速事故车避让”等场景中稳定刹停。城市场景下Model X更以9项通过8项成为唯一能应对复杂路况的车型。马斯克将其归因于算法优势:“在中国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取得最高成绩”。
华为系车型则遭遇滑铁卢。问界M9高速测试中径直撞上障碍车,阿维塔12高速通过率仅2/6,城市表现稍好的智界R7(7/9)仍不敌Model X。更令人意外的是,10万级小车海鸥在“儿童鬼探头”场景中成功刹停,而50万的问界M9却碰撞了假人模型——价格与安全并非绝对正相关。
垫底阵营更为残酷:极氪001、宝骏享境PHEV等车型在高速场景测试中一项未过,小米SU7仅通过1项。夜间施工区避让成功率低至47%,面对“野猪横穿”时全军覆没(通过率5%),暴露了感知系统对非常规障碍物的识别缺陷。
测试结果发布后,舆论迅速分裂。华为支持者质疑测试公平性:为何问界M8测试时与障碍车距离仅1.2米,而其他车型预留空间更大?激光雷达被遮挡的故障提示是否人为操作失误?懂车帝则强硬回应:“不存在人为干预,撞车是因AEB触发后抑制了变道功能”。
更深层矛盾指向技术路线差异。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而华为系依赖激光雷达+高精地图。测试却显示:装激光雷达的车型在夜间施工场景中,反而不如纯摄像头的特斯拉灵敏。当华为ADS 3.0系统宣传“L3级年出货超50万套”时,测试结果却显示其基础场景识别仍存漏洞——宣传与现实的割痕愈发刺眼。
车企会起诉?法律边界的三重考量
一是测试合规性争议。懂车帝坚称测试遵循标准化流程,在封闭道路复现15类真实事故场景(如“鬼探头儿童”“夜间野猪横穿”)。但未公布传感器校准记录、假车反射率等核心参数,给车企留下质疑空间。
二是行业惯例与先例。鸿蒙智行曾有起诉自媒体的先例:2025年3月控告“我是大彬同学”诋毁品牌,更悬赏500万征集黑公关证据。但起诉国家媒体风险极高——央视在舆情发酵后悄然删除“联合懂车帝”的表述,已显露避嫌姿态。
三是法律风险天平。若车企以“商业诋毁”起诉,需证明测试存在主观恶意。但公安部数据佐证了测试价值:当前所有量产车均属L2级辅助驾驶,“脱手脱眼”肇事者需承担刑责。当岚图汽车高管也承认“测试映照出行业技术瓶颈”时,起诉反而可能强化公众对车企技术不足的认知。
这场测试的真正价值,是让消费者看清三个真相:
一是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系统在野猪横穿时懵圈、夜间误判率达53%,证明人类驾驶员仍是最后防线;
二是硬件堆砌≠绝对安全。激光雷达车型在特定场景失效,暴露了算法优化比硬件竞赛更重要;
三是营销话术≠真实能力。当车企宣传“L2.999级无限接近零接管”时,测试用216次碰撞宣告:方向盘必须握在自己手中。
测试场上那辆撞向假车模型的高端电动车,警报声最终被金属撕裂声吞没。
技术可以追求极致,但安全不能有半点虚假。在生死攸关的驾驶安全前,任何营销话术都苍白无力。毕竟关乎生命的科技,容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