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中国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琳在2025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论坛上,分享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观察和见解。他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并逐渐成为撬动全球创新的重要支点。
“中国速度”并非“996”,而是技术迭代和应用速度
张琳强调,中国汽车产业的“速度”并非外界所误解的“996”加班文化,而是指新技术快速迭代和应用的速度。这种效率正在改变德系企业在华战略,他们不仅扩建研发中心,还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将创新触角延伸到芯片、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
“德国质量”与“中国速度”深度融合,实现双赢
张琳指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进入2.0时代,核心在于“德国质量”与“中国速度”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并非单向的技术转移,而是双向赋能,终实现“德国质量”加“中国速度”的双赢局面。
供应链重构,德企与中国供应商合作模式升级
张琳表示,德企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已从单纯的采购发展到联合研发、相互持股等更深入的层面。双方更像是交织的网状生态,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中国车企出海,欧洲市场是试金石
对于中国车企出海,张琳给出了务实的建议。他认为,欧洲市场的合规是全生命周期的考验,从产品准入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关乎品牌生存。中国车企需要学习德国车企进入中国市场时的经验,尽快适应欧洲市场的规则和文化。
中国汽车产业:撬动全球创新的支点
张琳用“支点”比喻中国在全球化汽车产业中的新地位。对德企来说,中国早已超越销售市场的定位,成为撬动全球创新的支点;对中国车企而言,欧洲则是检验全球化能力的试金石。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碰撞与融合,共同定义未来出行
张琳认为,中德汽车产业正在书写一种新的合作范式,不是谁引领谁,而是在碰撞与融合中共同定义未来出行的标准。这场始于40年前的合作,如今正以研发协同为引擎,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百家号汽车博主总结:
张琳的观点,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汽车产业不再满足于“中国制造”,而是积极向“中国创造”转型,并通过与德国等先进汽车工业国家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相信在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将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