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的车企销量榜,你要说没有一点惊喜,我是信的,你要说没有一丝悲凉,我是不信的。中国的汽车市场,还是那个中国汽车市场,只不过头牌神仙越来越多,牌桌上的老前辈快要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仿佛一桌麻将,只是有人的胡法升级成了AI算牌,有的人在烟雾缭绕中只剩打混。
说比亚迪蝉联冠军,没错,第一个字“蝉”,就透着夏季的躁,后面那个“联”,则更像企业家联谊会。车市大封神榜,比亚迪还是天花板,但这个天花板也在动。9月份,比亚迪快摸到40万辆了,说是“断层领先”,其实和全民断层头发关系不大。近40万的销量让它成为中国“车大爷”,但这大爷身边的侄子小弟,却都是能抢席的。市场竞争啥的,复杂得很,企业家之间的明争暗斗,从电池打到智能驾驶,剩下的就是看谁家挂的AI更像司机,谁家车门更会喊“爹”。
别看吉利和奇瑞这些二当家,销量增速一上来,劲头都快超过前任。吉利凭着新车抓住一批又一批买菜群众,月销27.3万,堪称“家家都有一辆吉利,点头哈腰全靠它”。奇瑞呢,差一点也快追上吉利,靠着“技术立企”这句土味纲领,卖的是27万,外加一颗永远想当技术领导的心。这帮车企不光拼销量,还在拼细分市场和海外布局,每天都在想怎么让世界变成自家4S店。
别说我只会恭维自主品牌——吉利、奇瑞啥的,合资车企在今年九月,基本都被自主品牌按在地上抹擦。什么一汽大众,上汽大众这些曾经横行街头的标杆,现在销量也就勉强混个前十。环比小涨,同比下滑,仿佛穿越回了“全球小行星带”,那里小行星全是国产的。合资品牌老三样,不是缺乏创新,就是电动化节奏比天坛的钟还慢,产品定位更是让人怀疑他们的市场部是不是AI写的,不然怎么都是“我们很满意,但市场不太满意”的操作。
反观上汽乘用车,靠着新能源狂飙,把同比增长做成了72.7%,差不多是往年小品最后一段的笑点。上汽通用五菱这家半合半自主的野路子,靠微型电动车和价格下沉,稳稳拿下第七,证明了车市门槛比买房还低:“10万块,有车有家有惊喜”。
长安和长城也各有小九九。长安一面和新势力扯头发,一面和传统合资拼命挖墙脚;长城则见好就收,细分市场玩出花儿,差异化做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做汽车版拼多多。这点上,五菱和特斯拉,是一条赛道上挨踢的小伙伴,一个玩低端,一个玩高端,一个说“买我的车能省钱”,一个说“买我的车就像追星马斯克”。但中国车市这只大鲶鱼一搅,连特斯拉都开始有点发虚,好像人人都能造电动车,谁还会一心只爱你。
说自主品牌崛起,不如说“熬夜看直播狂欢”模式终于被自主掌控。比亚迪吉利奇瑞这些头牌早不满足于“国产品牌”标签,玩大了都是全球战略,恨不得下周就把德国变成合肥分公司。电动化智能化双管齐下,每天都在“算法换销量”,不创新就等着被新玩家收割。头部企业这些年积累的技术和规模,像老母鸡带小鸡,偎得越近越安全,但鸡窝太挤,哪天鸡飞狗跳也不是没有可能。
中游阵营的车企日子其实更难。长安靠转型业绩暴涨,可谁都知道,下一次就是“谁变快谁活命”;长城扎根细分市场,小众就是护城河,可护城河越深,水里泥鳅越多,上汽乘用车的爆发式增长提醒大家“创新驱动才是真理”,否则下次就是“榜单的消失人口”。平衡是什么?就是产品结构和利润之间的赛跑——谁裤子穿得快,谁就多点饭吃。
而合资品牌还没缓过神来,电动化转型慢得像瘫痪版抖音直播,连产品更新都赶不上买房新政策。合资品牌想缓解阵痛得使劲打鸡血,可一半血还被新能源吸走,市场份额要是不拉起来,就得变成“中老年汽车心理康复中心”。五菱的韧性在低价市场好用,但要向高端爬坡就像在健身房递哑铃——有劲儿也得有本事。特斯拉品牌效应还在,可中国车市的快手玩家们一个劲地打折促销,马斯克恐怕睡觉都得算竞品销量。
整个行业,技术创新是明面,成本控制是暗线,供应链优化是地下室。车市拼到现在,电池续航过千公里的车快成标配,充电五分钟续航三百公里也快成段子,混合动力卖得比奶茶还快,四线城市的新能源接受度,“我花148买个大电池看不见了”。智能化方向也玩深了,NOA城市功能让司机和AI抢饭碗,座舱交互设计已经比大多数智能手机还炫,硬件“拼夕夕”,体验“拼天命”。各大品牌的智能座舱越来越像“家庭KTV”,只要没烂掉用户体验,先把彩灯亮起来。
未来几年,“集中度提升”和“细分分化”并存——翻译一下,就是“头部车企还得做巨头,特色企业却能做段子手”。采购、研发、渠道,巨头们抱团过冬,细分领域的小企业玩越野、MPV、性能车,谁独特谁能混。大而强,小而美,都能出头;就是“横着走”未必比“斜着活”更爽。
全球化这舞台也在变。中国车企出口越来越猛,不仅是往发展中国家倒车,现在欧洲也来抢市场,光产品贸易还不够,直接建厂吃技术饭。再不搞国际化,就等着被本地政策捶死。全球化后的运营,别光想着学德系美系的说辞,AI全球发布会也得懂点当地编段子,不然全世界都只和你玩拼音输入法。
各阵营的心事不一样。自主品牌头部要想清楚,“出海”不是发朋友圈那么简单,全球化布局才是考验;二线品牌得明白,“差异化”是唯一出路,否则就是量产笑话;合资品牌急着加快电动转型,还得抓住本土化创新,“德国味”不能当咖啡天天喝;新势力企业呢,创新归创新,结果归结果,盈利才是长命百岁那个符。
整个中国车市,是在三重赛跑: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当产业逻辑从“谁多谁壮”变成“谁好谁强”,从产品竞争玩成生态圈竞争,本土市场干成了全球竞技场,比拼的就是执行力和预判力。企业能不能把握短期节奏还能看得见,能不能构建长期能力就和买房一样,谁都有理,但大部分都没钱。
9月这榜单,不只是跑分竞赛,更像一个大型综艺直播。能活下来的,要么技术硬核、要么反应奇快、要么视野宽广。变革期的中国车市,谁改得快,谁说段子有梗,谁不装懂经济学,全都能活得自在;谁还在拿旧招钱,谁还在念老本,一转眼就变成“也曾红过的旧IP”。
最后结个尾吧——如今做车,拼的是“细水长流”里的水有多长、“一夜暴富”里的夜有多黑。中国汽车市场辣味没少,韧劲未减,就看谁下一把能胡个“清一色”,还是谁只能混个“单吊”。未来是叉车装智能,下月是小车拼口号,总之,你懂的,活着本身就是段子。
说完等吃饭,我的车还没买,销量无关我,只关今日外卖能不能快。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