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一纸接管令,整个的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在短短的几周时间就拉响了警报。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国的汽车创新联盟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泽拉近日发出警告:如果说汽车芯片的出货不能迅速地恢复的话,美国和许多国家的汽车生产将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10月中旬全球的汽车行业面临着比疫情时期更加严峻的供应链危机,荷兰对中国背景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接管,直接是引发了连锁反应,并且正在快速的蔓延。
地缘政治撕裂供应链
这一场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4年年底,美国把闻泰科技列入到了“实体清单”。
由于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美国9月29号发布的“穿透规则”把安世半导体纳入到了管控的范围中。
荷兰随后就在9月30号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并且在11月12号宣布接管公司。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荷兰的行动是在美国持续施压后做出的。
中方也是迅速地采取了反制措施,10月4号的时候,中国商务部就发布了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子公司出口特定的元器件。
全球汽车业拉响警报
安世半导体在汽车芯片领域的地位很关键,根据汽车创新联盟的数据,安世半导体企业供应着全球30%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涉及了几乎所有的主要汽车制造商。
这个联盟已经是发出了紧急警告,如果说芯片供应中断,没有办法迅速的解决的话,那么美国的汽车工厂最早在11月将会受到影响。
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协会同样是确认了制造业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干扰。
大众和宝马都已经是承认了,正在评估供应的风险,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欧洲汽车产业链面临了超过200亿欧元的损失,数万个就业岗位受到了威胁。
基础芯片的不可替代性
跟普遍的认知是不同的,对于汽车产业链最关键的其实并不是先进的处理器,而是安世半导体生产的基础芯片。
现代汽车拥有着数百个电子控制单元,从汽车的发动机管理再到安全气囊,都是依赖这些芯片的。
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芯片数量是传统燃油车的三倍以上,而车规级芯片对于稳定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短期之内是难以替代的。
供应链的多米诺效应
危机的严重性是在于它的一个连锁反应,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评估,如果说争议不能在10月底彻底解决的话,欧洲汽车产业将要面临至少三个月的中断。
大众汽车透露了芯片库存仅仅是够维持三周的时间,德国的主要工厂已经是濒临停工了。
福特,通用等全美汽车企业是仅靠11月起北美工厂将会被迫减产。
精准打击供应链要害
中国的反制措施直击要害了,商务部不仅是调整了稀土出口的配额,还对安世半导体在华生产线实施了管控措施。
这一套组合拳的效果非常显著,因为安世半导体70%的产能都是在中国的,并且中国掌控着全球85%的半导体用的重稀土工业。
10月中旬,安世半导体是已经向20多家车企发出了断供的一个预警。
三方博弈的困局
安世半导体危机陷入了无解的一个三方困境中:
美国是坚持着“穿透规则”,要求对中资企业严格的管控,荷兰是作为美国的盟友,却要承担经济上的代价,中国则是强调这是对市场原则的违背。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5年全球的经济增速仅仅只有3.2%,持续的贸易碎片化将限制全球的增长。
供应链重构的必然
这一场危机是全球化退潮的一个缩影。根据IMF数据,2025年全球的贸易额增速预计会下降到2.9%,明显是低于2024年的3.5%的。
当荷兰用这样的逻辑压倒了商业规则,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深度的重构,任何违背市场规则的一个技术霸权行为,最终肯定会反噬自身的。
在这一场博弈中也是揭示了全球产业链分工跟地缘问题的一个激烈碰撞,荷兰虽然是表达了谈判的意愿,但是危机解决是需要各方妥协智慧的。
那么你觉得这一次的事件,会让荷兰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息参考来源:路透社、汽车创新联盟、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中国商务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25年度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