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也算高消费?失信人限价令引争议,别让“限制”堵死还款路

最近不少地方出了失信被执行人的限价令,有个消息让好多人懵了——有人说被列入失信名单后就不能开车,一旦被发现还可能拘留。这事儿一出来,有人觉得“该,谁让他们不还钱”,但也有不少人犯嘀咕:坐飞机高铁、住星级酒店算高消费能理解,怎么连开车都算?这到底是合理限制,还是过分解读?

先搞清楚:限价令真的“禁开车”吗?别被传言带偏

其实好多人都被“失信不能开车”的说法吓住了,实际不是这么回事。现在各地的限价令,限制的是“高消费”类的开车行为,不是所有开车都不让——比如你开个几万块的代步车,用来上班、跑业务,这不算高消费,不会被限制;但要是开着几十万的豪车,或者经常开着车去旅游、出入高档场所,这就属于被限制的范围。

开车也算高消费?失信人限价令引争议,别让“限制”堵死还款路-有驾

之前有个例子,有个失信人开着价值80万的奔驰去谈生意,被法院查到后,车子直接被查封了,还被警告了一次。但要是换成开着几万块的二手车,每天上下班通勤,哪怕是失信人,也没人会管。所以别轻信“失信就不能开车”的传言,关键看你开的车是什么档次、用在什么地方,不是一棍子把所有开车行为都归成“高消费”。

“连开车都限制”引争议:到底堵的是“逃债路”,还是“还款路”?

为啥大家对“开车算高消费”意见大?核心问题是怕“限制过了头”,堵死了负债人的还款路。对大部分失信人来说,开车不是为了享受,是为了生存和赚钱——比如有人开着车跑外卖、送快递,一天赚的钱里有一半要用来还债;有人在郊区上班,没公交没地铁,不开车根本没法通勤,没了工作就更没能力还钱。

开车也算高消费?失信人限价令引争议,别让“限制”堵死还款路-有驾

要是真把“开车”一刀切算成高消费,那这些人就难了:跑外卖的没法接单,上班的没法通勤,最后连赚钱的门路都没了,怎么可能还得上钱?债务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限制出行”,而是让负债人有能力赚钱。要是一味地限制基本出行工具,看似是“逼还钱”,实际是把人往“没法还钱”的死胡同里推,反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比“限制”更重要的:给“诚而不信”的负债人留条路

有人说“失信人就该被狠狠限制,不然不会还钱”,但实际上,大部分负债人不是“故意不还”,是“暂时没能力还”——可能是生意失败亏了钱,可能是家里出了大病花光了积蓄,也可能是遇到疫情这样的不可抗力,不是不想还,是真的拿不出钱,这就是“诚而不信”:有还钱的诚意,没还钱的能力。

开车也算高消费?失信人限价令引争议,别让“限制”堵死还款路-有驾

对这些人来说,比起“限制开车”“禁坐高铁”,更需要的是“赚钱的机会”。比如允许他们用代步车跑业务、做兼职,让他们能正常上班赚钱;比如平台能多给点协商空间,别逼得太紧。之前有个负债人,开着代步车跑网约车,一个月能攒下4000多块还账,要是不让他开车,他一个月只能赚2000块,除去生活费,根本没多余的钱还债——这就是“留条路”和“堵死路”的区别。

其实限价令的初衷是打击“恶意逃债”的人,不是为难“想还却没能力”的负债人。要是把“开车”这种基本出行需求,也当成“高消费”一刀切限制,反而会偏离初衷。债务问题的解决,从来不是“限制得越严越好”,而是要分清“恶意逃债”和“诚而不信”——对前者该严就严,对后者多给点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能好好赚钱,才是解决债务危机最实在的办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