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车的朋友们来说,汽车保养这个话题,总能聊出不少困惑和争论。
咱们经常能听到身边的人讨论:有的人说,车就得开,一万公里去保养一次,不多不少正合适;可也有人觉得纳闷,自己的车买了三年,平时上班坐地铁,周末偶尔开一下,总共才跑了不到一万公里,难道也要像那些天天在路上跑的车一样,频繁地往修理厂送吗?
这钱花得是不是有点冤枉?
到底这保养是该听公里数的,还是该看时间的?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谜,困扰着许多车主。
其实,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只需要记住一个最核心的原则,那就是公里数和时间,就像两个赛跑的选手,哪个先到达终点线,就听哪个的。
咱们先来说说那些开得少的车。
很多人都有一个想当然的观念,认为车停在那里不动,就不会有损耗,零件就不会坏。
这种想法其实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汽车不仅是一个机械装置,它也是一个由各种油液、橡胶、电子元件组成的复杂化学集合体。
时间,对这些东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消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动机里的机油。
机油被称为发动机的“血液”,它的作用是润滑、清洁、冷却和密封。
很多人以为,只要车不开,机油就不会变脏,就能一直用下去。
但实际上,机油即便是在密封的发动机里,也会和残留的空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
你可以想象一下家里开封过的食用油,放时间长了就会有一股不新鲜的味道,这就是氧化变质了。
机油也是同样的道理,存放半年到一年,它的化学性质就会发生改变,润滑性能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油泥。
当你再次启动这台长期停放的车辆时,这些已经变质的机油非但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可能因为流动性变差,无法及时润滑到发动机的各个角落,从而加剧了启动瞬间的磨损。
所以,哪怕你的车三年只开了几千公里,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发动机里的机油也早就过了它的最佳使用期限,及时更换才是对发动机负责。
除了机油,刹车油也是一个对时间非常敏感的角色。
刹车油有一个特性,就是亲水性特别强,它会不断地从空气中吸收水分。
当刹车油里的含水量超过一定标准,比如3%左右,它的沸点就会显著降低。
这意味着,在连续下坡或者紧急制动等需要频繁使用刹车的情况下,刹车系统温度会急剧升高,含水量超标的刹车油就可能提前“烧开”,在刹车管路里产生气泡。
气体是可以被压缩的,这时候你一脚刹车踩下去,就会感觉软绵绵的,制动力严重下降,这就是极其危险的刹车失灵。
所以,汽车厂家通常建议刹车油每两年就要更换一次,这个周期和你的行驶里程关系并不大,主要是基于其化学稳定性的考量。
同样会随时间老化的,还有车上的各种橡胶部件,比如轮胎、发动机的皮带、车门的密封条等等。
橡胶制品在风吹日晒和自然的氧化作用下,会逐渐变硬、变脆,失去弹性,表面出现细小的裂纹。
轮胎侧壁出现裂纹,会大大增加高速行驶时爆胎的风险;密封条老化开裂,会导致车内漏风、漏水,影响驾乘的舒适性和车辆的隔音效果。
还有汽车电瓶,它在任何时候都在进行着微弱的自我放电,如果车辆长时间不行驶,电瓶的电量就会慢慢耗尽,直到最后亏电,导致车辆无法启动。
所以说,对于那些开得少的车,时间才是那个更需要警惕的保养指标,认为“不动就不会坏”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误区。
那么反过来看,对于那些用车频率非常高的人,是不是就可以只盯着公里数,不管时间了呢?
当然也不是。
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的公里数总是会比时间先到。
比如一位每天需要开车跑业务的销售人员,可能两三个月就能轻松跑完一万公里。
按照车辆说明书上“一万公里或六个月”的保养建议,他显然应该以一万公里为准,立刻进行保养。
因为高强度的使用,意味着发动机长时间处于高温高负荷运转状态,机油在反复的循环和高温剪切下,性能衰减得非常快,同时也会混入大量的燃烧副产品、金属碎屑等杂质。
这时候的机油已经变得又黑又稠,清洁和润滑能力都降到了冰点。
如果硬要等到六个月的时间才去保养,就等于是在强迫发动机用着“废油”继续工作,其内部的磨损可想而知。
长此以往,发动机的寿命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出现拉缸、烧瓦等严重故障,那时候的维修费用可就不是一次两次保养的钱能比的了。
所以,对于跑得多的车主来说,公里数就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劳损记录仪,它忠实地反映了车辆各个部件的消耗程度,里程一到,就应该及时维护。
还有一种非常普遍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用车情况,那就是典型的城市短途通勤。
比如每天开车上下班,单程可能只有几公里,一路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发动机的水温还没等完全升到正常工作温度就熄火了。
这种工况下,虽然跑的公里数不多,但对车辆的损害其实比跑高速还要大。
因为发动机在冷启动阶段,燃油燃烧并不充分,容易产生大量的积碳。
同时,燃烧产生的水蒸气也因为排气管温度不够高,无法顺利排出,反而容易凝结成水,混入到机油当中,导致机油乳化变质。
汽油也可能有一小部分未完全燃烧,顺着气缸壁渗入曲轴箱,稀释机油,降低其润滑效果。
因此,如果你的用车环境主要是拥堵的市区和短途行驶,那么你的保养周期就应该适当缩短,更严格地遵循时间标准,即便公里数还没到,也应该按时进行保养,这才是真正科学的爱车之道。
综上所述,汽车保养的公里数和时间,从来都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它们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双保险”。
车辆用户手册上标注的“XX公里或XX月,以先到者为准”,这短短的一句话,是汽车工程师们经过大量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的最科学的建议。
它完美地兼顾了车辆因使用而产生的“磨损消耗”和因闲置而发生的“自然老化”。
我们作为车主,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严格遵守这个双重标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用车习惯进行微调。
跑得多,就看公里数;开得少,就看时间。
这样既能保证车辆始终处于一个健康安全的状态,避免因为保养不当而把小毛病拖成大故障,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过度保养,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才是最合理、最经济的养车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