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本应是冰冷的数据与严谨的工程学,而非一场哗众取宠的营销大戏。然而,当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高调展示其i8与重卡对撞后“毫发无损”的视频,而作为“配角”的乘龙卡车却被撞得四轮朝天、驾驶室变形时,这场“极限测试”的本质便昭然若揭:它不是为了验证安全,而是为了制造奇观,并最终引爆了一场席卷全行业的信任危机。
事件回溯一场精心编排的“安全秀”如何失控: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发布首款纯电SUV理想i8,并同步播放了一段与重卡对撞的测试视频。视频中,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正面对撞后,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双闪灯点亮,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出,一切完美得如同科幻电影。然而,被撞的重卡——一辆未打码的“乘龙卡车”——却惨不忍睹:四个车轮瞬间弹离地面,驾驶室向前倾斜,几乎压在理想i8的前车窗上,驾驶室与后货箱发生明显分离。
这一幕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网友涌入乘龙卡车官方抖音账号,质疑其产品质量,甚至表示“不敢买了”。乘龙卡车的回应则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对撞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虚假宣传不能信”。7月31日晚,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龙卡车所属公司)发布严正声明,直指理想汽车未经授权使用并扭曲传播其卡车碰撞视频,已构成严重侵权,并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声明强调,理想汽车使用“特定场景测试”,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和环境,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和“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视频,不仅贬低了乘龙卡车品牌形象,更可能误导公众,形成安全隐患。
面对指责,理想汽车方面回应称,此次“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汽研测试认证,试验场地、设备及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未作任何指定。中国汽研证券部工作人员也出面表示,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未刻意调节车辆参数,但同时承认此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一般用于车辆的开发验证”。随后,理想汽车官方抖音已将重卡车标打码,而乘龙卡车则发布了其通过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29项商用车安全法规认证的驾驶室安全测试视频,以正视听。
营销伦理的溃败当“极限”成为“越界”:
理想汽车此次“极限测试”的营销手法,无疑在多个维度上突破了行业公认的营销伦理边界。
首先,其“自定义碰撞条件”和“非常规测试场景”的设定,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操弄。它利用了普通消费者对专业测试的认知盲区,通过制造视觉上的极端反差,来营造一种“超乎寻常”的安全感。这种脱离实际道路工况的“表演”,并非为了提供普适性的安全参考,而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将产品宣传异化为一场“安全神话”的编织。这不仅模糊了产品宣传与客观事实的界限,更可能让消费者对汽车安全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只要在极端碰撞中幸存,车辆就绝对安全。
其次,未经授权使用并“贬低”友商产品形象,直接触犯了商业道德底线。乘龙卡车“被摆了一道”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这种“踩踏式营销”不仅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的相关规定,更超越了正常的商业竞争范畴。它通过牺牲他者声誉来抬高自身,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不仅不道德,更严重破坏了汽车行业本应倡导的公平、健康的竞争生态。
信任的崩塌消费者与行业生态的双重受损:
这场“极限测试”对消费者认知产生了深远且负面的影响。当车企选择性地公布有利于自身的结果,甚至通过夸张手法制造“安全神话”时,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泥沼中难以辨别真相。他们可能因此对不同车型的安全性产生偏差认知,甚至对重卡等其他品类的产品质量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这种“安全表演”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最终损害了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信任一旦被过度营销消耗,重建将异常艰难,消费者对所有汽车安全宣传的信任度都可能因此降低,形成普遍的“狼来了”效应。
对行业生态而言,其深远影响体现在多方面。它暴露出当前汽车安全测试标准体系的潜在不足,尤其是在非强制性“开发验证测试”被用于营销时,缺乏有效监管。中国汽研“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的表态,恰恰说明这类测试的营销属性大于标准属性。当“开发验证”的内部测试被包装成“权威认证”的外部宣传时,其公信力便大打折扣。同时,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商业合作中保持独立性和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当机构的测试结果可能被企业选择性利用甚至曲解时,其权威性将受损。这种营销内卷,不仅加剧了车企间的恶性竞争,更可能引发行业整体公信力危机,阻碍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
破局之道回归常识与技术,而非营销狂欢:
汽车安全是底线,而非营销秀场;行业信任一旦坍塌,重建之路将漫长而艰辛。
首先,监管机构必须介入,完善测试标准。对于车企用于宣传的各类“极限测试”,应明确其标准、流程和信息披露要求,杜绝“自定义碰撞”的灰色地带。强制要求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场景环境、速度、角度等所有关键参数,并引入第三方独立复核机制,确保测试结果的客观公正。
其次,第三方检测机构必须坚守独立性与公信力。作为行业“裁判”,其权威性源于专业与公正,而非商业利益。应建立更严格的资质认证和监督机制,对测试结果被滥用或曲解的情况,应有明确的惩戒措施。
最后,车企应回归产品本质,以严谨透明的态度进行宣传。与其在“极限测试”上大做文章,不如将精力投入到真实场景下的安全技术研发与验证。消费者需要的是可靠的产品,而非夸张的表演。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驱动行业进步,才能构建基于真实价值的品牌信任。
这场理想与卡车的“对撞”,不仅撞出了两家企业的公关危机,更撞碎了行业信任的玻璃心。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反思并纠正这种营销乱象,未来将有更多品牌在“极限”的边缘反复试探,最终让整个行业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与信任泥潭。是时候让汽车安全回归其工程学的严谨,而非营销学的狂欢了。
全部评论 (0)